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弦月之美 >> 正文

我的志愿助残故事⑤我陪残友一步步当上了面点师

发布时间:2025-10-27 来源: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 阅读次数:【字体:

  【编者按】

  在荆楚大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爱为翼,以行动为笔,书写着温暖与希望的篇章。

  他们,是助残志愿者。

  每一个助残故事,都如同一束穿透阴霾的光,照亮残疾人前行的道路;每一次贴心帮扶,都是寒冬里的一团火,给予残疾人温暖与力量。这些点滴汇聚,凝聚成社会对残疾人满满的关爱。

  自2025年4月1日起,湖北省残联携手极目新闻开设“我的志愿助残故事”栏目,让我们一同聆听志愿者们那些动人的助残故事。

  讲述人:罗利元 炎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志愿者

  “小罗,是不是我们太没用了?”两年前,小李把没卖出去的拖把藏进柜子时,声音低得像蚊子叫——那是我刚到葛店镇楚天舒阳光家园当志愿者,带着残友们连栽跟头后,最让我心疼的一句话。

  那时我满脑子想帮15位残友“挣口饭、挺直腰”,却瞎忙活一场:看着邻镇做拖把能赚钱,就拉着手抖的小李跑遍超市求人代卖,结果拖把扎得松紧不一,摆半个月只卖3把;觉得手工花精致,就和残友们一起忍着指尖勒红学缠花,成品却连礼品店的门都进不去。

  堆在角落的滞销品越来越多,残友眼里的光越来越暗。我蹲在那些落灰的手工花旁,突然意识到:我以为的“帮他们”,不过是凭着热情硬塞项目,连“他们能不能做、做了能不能卖”都没搞懂——帮残友找生存之道,从来不是我觉得好就行。

  直到一位社工点醒我:“利元,他们能做的,才是最好的。”我才终于沉下心,白天跟着残友们聊天干活,记下小李手抖但耐心足,熊师傅手指不灵活却能把重复动作做精准;晚上啃专业评估工具、查残疾人就业政策,慢慢摸出了门道:要找投入低、好上手的事,要能避开他们怕生的短板,更要让产品有地方卖——毕竟做出来卖不掉,再努力都是空的。

  转机来得很巧,那天我路过阳光家园隔壁的社区幸福食堂,看着里面来来往往的老人,突然眼前一亮:食堂承接人魏金林是做公益的退伍军人,人手一直紧;这里环境熟,残友不用怕生;帮老人刷饭卡、收碗筷活儿轻,还能练胆子;要是能学做馒头包子,直接卖给来吃饭的老人,销路不就稳了?我拉着社工找魏师傅,他一口就应了:“能让残友做事,还能帮我分担,这是好事!”

  今年上半年,魏师傅主动找我:“残友做事认真,我教他们做馒头包子吧,老百姓天天吃,肯定好卖,就是怕教不会。”我当时差点跳起来——早就记下残友们擅长“步骤拆分、重复操作”,做面点正合适!更重要的是,做包子能按每个人的情况分工,不用所有人都盯着同一个环节死磕。

  我们提前半个月做准备,把分工定好:小李手抖,做不了包子捏褶子这种精细活,但耐心足,就负责给揉好的面团“称重分剂子”,每个剂子都按50克的标准来,他盯着电子秤一点点调整,从没出过错;熊师傅手指关节不灵活,揉面费劲,却能把“擀包子皮”的动作重复得又稳又快,我们特意给他准备了小一点的擀面杖,他擀出来的皮厚薄均匀;还有两位精神障碍康复者怕生,不敢跟顾客打交道,就负责“给蒸好的包子装袋、贴标签”,动作慢但仔细,从来没装错过。

  1917FF5AB1B29E8A512F3DAD90E9D998.jpg

  培训时,我们没让大家扎堆学一个环节,而是各自守着自己的“小岗位”练。第一次教分工协作,小李分剂子时手还是抖,面团掉在面板上好几次,他急得想放弃,我指着他分好的剂子说:“你看,这几个剂子重量差不超过2克,比我分的都准!”他抬头看了看,又拿起面团慢慢捏,后来分剂子的速度越来越快,还能顺手把掉在桌上的面粉扫干净。

  记得第一次做馒头时,整个面点坊忙而不乱:小李和熊师傅按着魏师傅教的“顺着一个方向转”,慢慢调整掌心力度,一点一点把面团揉圆,再分好剂子,摞得整整齐齐;其他的残友坐在旁边,负责端进蒸笼。虽然比正常速度慢了一半,但没人出错。

  当第一笼热气腾腾的馒头端出来时,面香飘满整个面点坊。小李第一个凑过去,拿起馒头咬一口,嚼着嚼着突然抬头,声音发颤:“这比我妈做的还软!”旁边的熊师傅也凑过来,拍着他的肩笑:“你这手艺,以后能当‘馒头师傅’了!”那天收工时,小李把剩下的半个馒头用保鲜袋仔细包好揣在怀里,说要带回家给妈尝尝——那是他第一次靠自己的手,做出能让家人分享的、带着温度的东西。

  我们还试出了鲜肉、豆沙馅包子和原味馒头,先在幸福食堂设了个小窗口。负责跟顾客打交道的残友,从一开始说话结巴,到后来能笑着问“大爷,要几个包子”;小李分剂子的速度,从一开始一小时分30个,到后来能分50个;熊师傅擀皮的手艺,连魏师傅都夸“比专业的还稳”。有位大爷买了包子,看着里面忙碌的残友说:“你们分工这么细,做出来的东西肯定放心!”之后每天都来,还拉着邻居一起买。

  慢慢地,买的人越来越多:“残友做的面点,用料实在,做事认真,我们愿意买。”之前愁破头的销路,现在迎刃而解。

  如今每月发加工费的日子,是阳光家园最热闹的时候。小王攥着工资单蹦到我面前:“我要给妈买双软底鞋,她总说脚疼!”小李则计划攒钱买个新蒸锅:“以后想在我的岗位上,分更多剂子!”目前已有6位残友通过分工上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活”,月均能挣500多元,钱虽不多,却是他们靠自己的“擅长之处”挣来的“挺直腰杆”的底气。

  面点坊的成功还带活了阳光家园原本的“幸运草手工坊”和“马嫂缝纫铺”。我们把“分工协作”的思路也挪了过去:手工坊里,手巧的残友做串珠,怕生的残友做包装;缝纫铺里,力气大的残友踩缝纫机,细心的残友剪线头。我们还把原来单一的“培训-售卖”模式,改成了“学习-定岗-实践-反馈”的闭环,提前对接社区超市、公益市集搭好销路,再也不让他们面对“做出来卖不掉”的困境。

  我们还经常组织“残健共融”公益市集,让残友们带着自己分工做的面点、手工品跟居民互动,小李会主动跟人说“这个包子的剂子是我分的”,熊师傅也会笑着展示自己擀的皮。越来越多人看到了他们的努力,偏见少了,支持多了,还有残疾家庭主动联系我们:“想让孩子来学技能,能有自己的小岗位就好。”

  回头看这两年多的路,从滞销的拖把、无人问津的手工花,到如今热气腾腾、分工明确的面点坊,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我也从那个“热情莽撞”的志愿者,成长为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专业社工。我终于懂了:真正的帮助,不是把“我觉得好”塞给残友,而是帮他们找到“能分工、能协作、能靠擅长之处挣到钱”的生存之道;真正的成长,不是我一个人变厉害,而是陪着他们从“我不行”的自我怀疑,一步步变成能在团队里找到位置、靠双手创造价值的“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