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志愿助残故事④我和大学生志愿者们一起守护“阳光家园”
发布时间:2025-09-11 来源:极目新闻 阅读次数:【字体: 大 中 小】
【编者按】在荆楚大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爱为翼,以行动为笔,书写着温暖与希望的篇章。
他们,是助残志愿者。
每一个助残故事,都如同一束穿透阴霾的光,照亮残疾人前行的道路;每一次贴心帮扶,都是寒冬里的一团火,给予残疾人温暖与力量。这些点滴汇聚,凝聚成社会对残疾人满满的关爱。
自2025年4月1日起,湖北省残联携手极目新闻开设“我的志愿助残故事”栏目,让我们一同聆听志愿者们那些动人的助残故事。
讲述人:程丹凤 武昌区杨园街道楚天舒阳光家园社工
我叫程丹凤,志愿助残九年了,是武昌区杨园街楚天舒阳光家园的专业社工。先跟大家说说“阳光家园” 是什么 —— 它是专门为残障人士提供托养、康复和技能陪伴的地方。杨园街阳光家园目前有15名托养学员,他们有的因智力、肢体残障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有的父母是残疾人、全家靠低保过活,有的是由90多岁外公外婆颤巍巍照料的。我们日常做的,就是陪他们做康复训练和手工活动,帮他们跑社区办手续,让残友有个安心的“第二个家”,也帮他们的家庭喘口气。
阳光家园的服务只靠社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社工团队人少事杂,常被同事打趣是“六边形战士”——活动策划、带课、拍照、写宣传稿全扛着,可即便这样,也常常顾不过来。残友们不仅需要生活照料,更需要有人陪他们“闯闯新领域”:比如学个小技能、试着表达自己,可我们缺创意、缺精力,也缺年轻人的活力。这时我就想:大学生志愿者不正是最好的补位吗?他们有想法、有热情,还能带着残友接触新事物,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耐心和包容能帮残友放下顾虑、敢尝试。
说起来,我对接高校志愿者的方法其实很“笨”,但特别实在——全靠“见人就聊、慢慢磨合”。每次去参加外展活动,或是协助残联办活动,只要看到穿志愿者服的大学生,我都会主动凑上去搭话加微信:“我们是杨园街的楚天舒阳光家园,你们要是有兴趣,欢迎来看看。”一开始也碰壁过,有的学生说“要问社团负责人”,有的担心“自己没经验帮不上忙”,我也不着急,就偶尔在微信上分享家园的活动照片,比如残友做的手工、一起唱歌的视频,让他们先“眼熟” 我们。
等聊得差不多了,我就会正式邀请高校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来家园“实地感受”,只有让他们亲眼看到残友的状态、感受家园的氛围,后续的合作才会更贴心。一般等负责人带着志愿者来参加2-3次活动后,我就会跟他们聊“定制化活动”:“你们学的是中文,能不能教大家读点简单的诗?”“理工科的同学,能不能搞点动手的小项目?”家园会全力支持 ——缺材料就申请经费买,缺场地就腾出活动室,不用他们操心“后勤”,只让他们专心发挥专业特长。
这些用心对接来的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的改变比我预期的更动人。武汉理工大学的志愿者第一次开热缩片手工课,我一开始还捏着把汗:裁剪、烘烤、串绳,步骤不算简单,学员们大多手部活动不便,能做好吗?可活动一开场,我的顾虑就全消了——志愿者们一个个蹲下来,把材料包轻轻递到学员手边,手把手教他们握剪刀、描图案。负责教阿伟的志愿者时兴后来跟我说,第一次握阿伟的手剪图案时,阿伟手指有点抖,剪坏两次就想把材料包推给小时,小时问他‘是不是想做给妈妈?’阿伟小声说‘妈妈属兔’。就是这句话让小时动了心,小时特意录了放慢两倍速的步骤视频,反复教阿伟捏兔子耳朵。两小时后,阿伟举着边缘还不太整齐的钥匙扣,笑得眼睛都眯了:“我要把这个送给妈妈!”看着那枚钥匙扣,我眼眶一下子热了。
湖北大学文学院的志愿者更懂怎么“打开”沉默的残友。他们专门开了诗朗诵小组,志愿者付玉回忆,第一次活动前大家还特意开会讨论:“怕直接让读诗太有压力,就先选了《小星星》这样的童谣,他们记得读到‘一闪一闪亮晶晶’时,平时躲在角落的小宇,手指跟着节奏轻轻晃,他们就趁机问小宇‘你觉得家园里什么像星星呀?’小宇说‘灯’,他们就帮小宇把句子拼成‘家园的灯,像星星’。”就是这样一点点引导,小宇慢慢敢开口了。后来小宇站在活动室中间读《我的阳光家园》时,声音有点发抖,小付和其他志愿者悄悄在下面跟着轻拍节奏,“小宇读完摸着胸口说‘原来我也能大声说出来时,我眼泪差点掉下来——不是我们帮了小宇,是小宇让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想被听见的渴望。”那天活动室里的掌声特别响,连平时不爱交流的张叔都跟着拍起了手。
如今,杨园街楚天舒阳光家园已经有了6个常态志愿项目,从艺术疗愈、阳光阅读到轮椅维修、手机教学,覆盖了全街1600多名残疾人。回头看,从最初微信里“偶尔问候” 的陌生,到后来一起设计活动、陪残友成长的熟悉,这条对接志愿者的路,走得慢但走得稳。我常跟身边人说,助残不是“拉人来帮忙”,而是“慢慢攒信任”——我们信任志愿者的热情,志愿者信任我们的专业,最后一起把信任变成残友脸上的笑容。
未来,我想对接更多高校,让更多大学生走进阳光家园,看着残友们走得更稳、笑得更甜,看着家园里的笑声越来越多——这就是我做助残社工最有价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