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志愿助残故事②我陪着“玻璃娃娃”成学霸
发布时间:2025-07-17 来源: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 阅读次数:【字体: 大 中 小】
【编者按】在荆楚大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爱为翼,以行动为笔,书写着温暖与希望的篇章。
他们,是助残志愿者。
每一个助残故事,都如同一束穿透阴霾的光,照亮残疾人前行的道路;每一次贴心帮扶,都是寒冬里的一团火,给予残疾人温暖与力量。这些点滴汇聚,凝聚成社会对残疾人满满的关爱。
自2025 年4 月1 日起,湖北省残联携手极目新闻开设“我的志愿助残故事”栏目,让我们一同聆听志愿者们那些动人的助残故事。
极目新闻记者 舒平
通讯员 王大志
讲述人:袁辉 建始县支教志愿者
2012年,24岁的我从南京大学毕业不久,背着行囊辗转四川、贵州支教,最后听着“拐杖老师”谭定才的故事,来到了湖北巴东,想为这里的孩子做点什么。也是在这里,我第一次清晰地触摸到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初到姜家湾教学点,27个孩子里,总有个小姑娘独自倚在门口,望着其他孩子嬉闹。她就是田艳青,怯生生地告诉我:“老师,我不能跑,骨头会断。” 后来才知道,青青那时已经历两次骨折,罹患罕见的成骨不全症,也被称为“玻璃娃娃病”,发病率不足万分之一。
来校不到一个月,青青又出事了。放学路上见着来接她的小狗,刚蹲下身,腿骨就断了。看着她在医院躺了一个月,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她父母是淳朴山民,除了心疼别无他法,我便决定:得让这孩子把落下的课补上。
这一补,便是六年。
最初从教学点到她家,走的是翻山顶的小径,单程3公里,晴天扬尘,雨天泥泞。我每周两趟,徒步40分钟去授课。后来调至8公里外的白沙坪小学,便买了辆二手摩托车。约定的时间,从不敢耽搁—— 雪天摩托难行,就徒步两小时;半山腰结冰时,拽着草茎树根一路走一路滑,到她家时棉鞋湿透、双脚发麻,可一进门看见她捧着课本的模样,寒意便散了。
我教她课本知识,更想让她明白:轮椅困不住精神的翅膀。带《基督山伯爵》给她,上千页的书她两三天就能读完,还能清晰复述梗概;见她爱画画,特意买磁性画板相赠;她写了诗,我第一时间转发给南京大学的同学,让这份才情被更多人看见。她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后来还登上了巴东春晚的展台。
2019年她小学毕业,在武汉终于确诊为成骨不全症。医生说她病情较轻,未来或许能站立,那天她眼里的光,亮得像山间星子。
后来我转至建始县支教,虽离得远了,联系从未中断。寒暑假必去看她,听她说初中再未骨折,初二时终于拄拐学步。只是雨季关节会隐隐作痛,有时吃饭会掉半块牙,这些苦楚,她从不细说。
中考时,她考了全镇第一。那所本要撤并的村初中,因她的成绩又保留了一年。我带了鲜花和西瓜去祝贺,西瓜寓意“顶呱呱”,这孩子配得上这份赞誉。
今年高考成绩公布的凌晨,手机弹出她的消息:621分,加少数民族分后位列全省文史类前700名。盯着屏幕,忽然想起初见时她怯生生说“我不能跑”的模样。
我热爱这里的山水,珍视人与人之间质朴的情感。有人问我,13年支教为什么?看看青青便知。她说将来想做线上支教,用自己的经历帮助更多人。这多好——善意如星火,能在传承中燎原。
如今我仍住学校“山景房”,晨起听鸟啼,日暮观山影。常想起中学时写下的“未来必去支教”的承诺书,当年的热血,早已沉淀为踏实的日常。青青让我懂得,支教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陪伴一颗心成长,助力一个生命挣脱束缚,绽放光彩。
13年里,骑坏4 辆二手摩托,跑遍山里学校,教过诗词歌赋,带过足球队,但最骄傲的,是看着那个曾困在轮椅上的“玻璃娃娃”,如今拄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她总说“谢谢袁老师”,其实我更该感谢她—— 是她让我明白,点滴坚持,能让山里的花,开得既美且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