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要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华夏时报 | “硬核”保障,“柔性”关怀!武汉全域赋能,护航残疾人文艺盛会

发布时间:2025-08-20 来源:华夏时报 阅读次数:【字体:

  8月17日,湖北武汉骄阳似火,热浪裹挟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的彩排现场,一位演员突感不适,让原本专注投入的排练节奏骤然绷紧。

  不过,这个突发的状况,很快便被现场的医疗工作者有条不紊地应对所化解,他们娴熟地开展测温、体征检查与初步护理,每个动作都彰显着专业与沉稳。当检测到该演员体温已超39度时,医务人员立即将其送上门口待命的救护车,送往医院接受全面细致的检查。

  从突感不适到妥善安置,整个过程衔接流畅,这短短一幕,恰是武汉为这场盛会构筑的保障体系的缩影。

  8月18日,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在武汉启幕,作为承办地,武汉以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姿,热忱承接这场全国性艺术盛事,从无障碍设施的周全改造,到志愿者团队的暖心守护,再到医疗保障的随时待命……武汉用“多面发力”的实际行动,为这场艺术盛会筑牢了坚实而温暖的后盾。

  医疗“硬核”保障

  医疗保障是最坚实的底线守护。

  湖北省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组委会办公室成员袁雪梅表示,此次艺术汇演涉及的每个场馆和酒店分别按照“一医一护一救护车”和“一医一护一就近应急医院”的标准配备了医务组。

  一位场馆的医护人员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全天候待命,不仅配备了针对高温、突发疾病的应急药品与设备,更提前熟悉残疾人常见健康需求,制定个性化医疗预案。

  正如那位高烧演员得到的及时救助,从现场初步诊疗到救护车快速转运,再到医院的周密检查,整个流程彰显着“专业兜底”的安心力量。这种“未雨绸缪”的医疗布局,让每一位参演者在追逐艺术梦想时,无需为健康顾虑分心。

  设施“无障碍”赋能

  让视障者“看见”方向,让肢残者“行走”顺畅……无障碍改造是打通壁垒的温情桥梁。

  “无障碍通行是任何一次残疾人活动首先要考虑的,我们力求做到了全方位、全流程。”袁雪梅表示,在代表队报到和返程日安排了全天候接送站服务,武汉天河机场和武汉、武昌、汉口三个火车站为代表开通绿色通道。代表队驻地与演出场馆之间,近百辆大巴车全天候有序摆渡,武汉市公安交管部门一线调度。驻地和场馆进行了必要的坡道、盲道、标识、卫生间、化妆间等设施改造,大巴车为坐轮椅的肢体残疾演员留足了轮椅空间,每个场馆都专设了轮椅座席。每个酒店前台配备了一台双向手语翻译系统。

  这些改造绝非简单的设施添加,而是用“换位思考”重构空间逻辑,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享受艺术盛宴,真正实现“艺术无壁垒,参与无障碍”。

  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湖北戏曲艺术中心的联络人刘佩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此次汇演,武汉对汇演场馆及周边进行了“地毯式”升级:剧场入口的坡道坡度经过反复测算,确保轮椅通行平稳;观众席预留的无障碍座席不仅宽敞,更贴心设置了邻座陪伴位;盲道如丝带般连贯延伸,与路口的语音提示系统无缝衔接;连卫生间的扶手高度、镜子角度,都依据人体工学反复调整。

  志愿服务“柔性”关怀

  志愿者服务是贯穿全程的温暖纽带。此次艺术汇演,440名助残志愿者分别在机场车站、演出场馆和摆渡车上全程服务。所有工作人员、志愿者、司机尽可能挑选熟悉各类残疾人特点需求的人员,并提前进行了培训。

  廖宏博,一名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大二学生,曾多次参与中国航天大会等活动的志愿服务,但针对残疾人的保障服务还是第一次。

  “活动前,我们专门接受了培训,学习了基础手语,也掌握了与残疾人沟通时的注意事项,就算遇到沟通不畅的情况,也清楚该如何妥善应对。”廖宏博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他刚刚接待了一位听障演员,由于对手语还不够熟悉,便借助手机顺利完成了服务,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经过专项培训的志愿者们,既是贴心的“引导员”,也是细心的“协助者”:为听障演员传递舞台提示时,他们的沟通流畅而精准;帮行动不便的参演者搬运道具时,他们的动作轻柔却有力;面对观众的疑问,他们的解答耐心又详尽……这些志愿者用“润物细无声”的陪伴,让严谨的保障体系多了一份人情温度。

  通过这些细致周全的准备工作,武汉不仅为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保障,更展现了城市对残疾人的尊重与关爱,当社会愿意为特殊群体搭建如此周全的舞台,当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你值得被温柔以待”,这场盛会便早已超越了艺术表演的范畴,成了一面映照社会文明进步的镜子,一首唱响平等与包容的赞歌,更是一次对“人人皆可绽放光彩”理念的生动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