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自立有人撑——苏柳英与残疾朋友的不解之缘(三)
发布时间:2012-07-24 来源:荆楚网 阅读次数:【字体: 大 中 小】
谁说残疾人没用,苏柳英准跟谁急。
然而,面对了解残疾人的朋友,她常常袒露心声,“我总是倔强地说残疾人不差,甚至失去理智地跟人争,想说服大家,残疾人能胜任很多工作。可现实中,健全人就业都有困难,又有几家企业愿意招聘残疾人,有多少岗位能够留给他们呢?”
为残疾人就业创业,苏柳英付出汗水,承受辛酸。
风雨中,苏姐一路牵引
有一段经历,虽然过去20多年,仍深深刻在4个人的脑海。1988年春节前的一天,风雨交加,沙市长途车站前来了4个人,一个女孩在前,后面跟着3个青年盲人,他们依次拽着前面人的衣角行走。一阵风刮来,两个盲人的雨伞被吹跑了,女孩赶紧将手里的伞递给盲人,让他们原地不动,自己去追被吹跑的伞。捡了一把,再捡一把,回来时,女孩的棉衣都被淋湿了。
这个女孩就是苏柳英,当时27岁,后面跟着的青年盲人是何菊香、何伊洲和刘水清。当时,3名青年盲人在沙市盲人按摩学校接受培训,苏柳英是去接他们回家过年。
那年,苏柳英的孩子刚满1岁。听说她又要去接盲人,丈夫生气了:“快过年了,天气又不好,你丢下孩子去接人,你怎么忍心!”苏柳英说:“我也舍不得孩子,但是他们在学校没人管,我不去接他们,他们就不能回家过年。”
何伊洲回忆,苏柳英一到学校,就帮他们收拾行李,牵着他们顶风冒雨往长途车站赶,一路上吃苦受累。
除了沙市盲人按摩学校的鄂州学员,苏柳英还得到黄石等地接另外几个批次的盲人学员。一连好多天,她都在外面奔波。“接完学员后回到家中,儿子扑到我怀里,哇哇地哭个不停。”苏柳英说,“那时心里的内疚真是难以描述。”
一批批的盲人学员,苏柳英不仅承担了接送和督促学习的任务,他们毕业后,苏柳英还会跟踪就业情况。何菊香、何伊洲和刘水清后来开店创业,苏柳英又帮他们找场地、租门面,生意清淡的时候,她还发动亲朋好友,给他们介绍客源。17日,记者随苏柳英来到何菊香盲人按摩店。听说苏姐来了,何菊香高兴得合不拢嘴,带着她参观刚刚扩容的店子。如今,何菊香的按摩店已经有了8个床位,请了7名员工。
当年苏柳英接送的盲人学员,已经在鄂州开了18家按摩店。
“苏姐对你们永远是有求必应”
“30万元的贷款已经办好了,你们查查账户吧。”昨日,接到放款通知,苏柳英赶紧给蒲团乡盲人兄弟吴兴奎、吴术新打电话。
兄弟俩原是夏大湖农场职工,2004年,他们开始创业养猪,猪场规模一步步扩大。2009年,兄弟俩成立了鄂州市兴奎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租用了农场350亩土地,开始建设万头养猪场。但由于去年生猪行情不好,利润下滑,建设资金出现了缺口。
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吴兴奎、吴术新想到了苏姐。吴兴奎说:“很久以前就知道苏姐,知道她专为残疾人办事。但觉得她太忙太累,怕给她添麻烦。”
但是这次,兄弟俩实在挺不过去了。
一个月前,他俩向苏姐求救。苏柳英得知后,责怪他俩不应该拖得这么晚才告诉她。她当天就赶往蒲团乡实地了解情况,迅速帮他们申请贷款。但是,由于兄弟俩的抵押物太少,银行坚决不放贷。苏柳英找出各种惠农政策,一次次地跑银行,直至请亲朋好友作担保,终于将第一笔贷款申请了下来。
苏柳英很累,但又特别欣慰。“兄弟俩能体会残疾人的难处,他们现在的员工中,大部分都是残疾人。”她说,“他们白手起家创出这一番事业,对残疾朋友会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接到苏姐电话后,兄弟俩执意赶到城里,为的是当面对她说声谢谢。“我们与您非亲非故,您却为我们的事操这么大的心。”在苏柳英面前,兄弟俩深陷的眼窝沁出了泪水。“残联就是残疾人的家,以后有困难要早些说出来,苏姐对你们永远是有求必应。”苏柳英扶着兄弟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