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理论交流 >> 正文

真情助残暖人心 产业扶贫斩穷根

发布时间:2016-12-01 来源:夷陵区残联 阅读次数:【字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是农民,难点在贫困户,难上加难是残疾人。夷陵区残联抢抓精准扶贫等机遇,坚持“全面扶残,精准助残”,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真情帮扶,靶向发力,全面实现了“三个转变”,决不让全区3.5万残疾人在小康路上掉队落伍。

一、因势利导,情理并施,实现“被动求助”向“主动求富”转变

思路决定出路,心态决定行动。我们立足残疾人实际,狠抓思想根源,充分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有信心甩掉贫困帽,有决心走上致富路。   

(一)真情沟通,开启致富思路。扶贫先扶志,要“扶”首先得“服”。我们针对贫困残疾户信心不足、徘徊观望、被动依赖等消极心态,以残情大走访为抓手,将“三万”活动驻村工作组就地转化为扶贫工作专班。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与残疾户交朋友、结亲戚,通过点对点沟通,一对一交流,耐心细致地讲政策,真心实意地解心结,不断开展正面鼓励和侧面激励,真正使他们鼓起生活的勇气,开启致富的思路。一年多来,区残联累计进村入户80多批次,帮助残疾户开展心理疏导50多人次,发放科普读物、资料1000余册。乐天溪镇沙坪村四组肢残人陈传喜思想转变快,过去仅靠种茶维生,现在发展多种养殖,综合收入增长到2万多元,他激动地说:“多亏扶贫政策好,志气长了,眼界宽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二)深挖潜力,找准致富门路。扶残助残更需人尽其能。我们开展残情大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在摸清致贫症结的基础上,把帮扶重点聚焦在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现代服务业上。坚持因户制宜、一户一策,结合残疾类别、等级,生产技能,劳动力状况,发展意愿等实际情况,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实行责任到人、措施到户、指导到田、落实到项。截至目前,为740个残疾户找到林下生态养鸡、高山观光畜牧、居家电商销售等各具特色的创业项目,160多个特困户年底有望脱贫摘帽。下堡坪镇九山村21个贫困残疾户在种茶的同时发展蜜蜂养殖,不但解决了他们无法干重体力活的难题,还充分利用了高山林场的生态资源,每年平均每箱蜂蜜直接收益可达3000多元。

(三)把握“三关”,畅通致富道路。扶贫要抓住关键,解决难点。我们严把产业“三道关”。一是产前“一篮子”供应关。为种植养殖户免费发放动植物苗种、防护网、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解决本钱不足问题,让他们基本上零成本零投入。二是产中“一条龙”服务关。技术指导、管理培训等配套服务一应俱全,专家上门指导服务,技术有保证。三是产后“一站式”销售关。由专业合作社上门按高于市场价统一回收,让残疾人坐在屋里就能卖高价。第一轮帮扶过后,增收效果明显,贫困户挖到了致富的第一桶金,继续发展的积极性大增。廖家岭三组的李金发原来靠吃低保过日子,今年40多只鸡出笼后纯利润就达1800元,他积极扩建鸡舍,走上了规模化养殖道路。

二、内引外联,整合资源,实现“单方施策”向“多方发力”转变

没有社会各界的救助和支援,单靠贫困残疾人自身努力,难以脱贫。我们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凝聚扶残攻坚合力,切实把扶持残疾人创业做到实处。

(一)依托龙头企业,在土地中挖掘财富。我们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借助晓曦红、秀水天香两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脱贫四十户,覆盖一大片”为目标,晓曦红将建档立卡的38户全部纳入成员管理,逐一签订果品订购合同,投入化肥、农药6万多元,发放枝剪工具、技术资料800余套,技术指导短信3000余条,开展上门服务160余次。对缺乏劳动力的,派专人免费上门采摘,并按高于市场价4%回收果品。秀水天香向赵勉河等5个行政村302个残疾户制发了联系卡和股权证书,赠送茶苗200万株、有机化肥17吨。针对磨坪村53户茶叶销售难问题,专门修建茶厂,沿村级公路设置6处鲜叶收购点,开辟残疾人绿色通道,按高于市场价5%-10%优先收购,大大降低运输和劳动成本。

(二)牵手合作组织,在家门口收获财富。我们与新禾肉鸡养殖合作社、成祥养羊合作社签订帮扶协议,分别扶持残疾户饲养麻鸡和白山羊,帮扶范围覆盖3个乡镇18个自然村240多个残疾户。两家合作社实行“四统一分”,即:“种苗统发、防疫统做、饲料统购、成品统销、利润分享”,共投放鸡苗1.1万羽、种羊300只,发放联系卡90本、各类饲养技术书籍1000余册。以分头入户和集中办班的形式,开展日常管理、饲料搭配、疫病防控等技术培训580人次。青远麻鸡和故始鸡两个品种,残疾户在屋旁搭上鸡棚就能饲养,品质好,成活率高,深得贫困残疾人肯定。成祥养羊合作社采用“借母留羔”的形式,帮贫困残疾户繁育羊羔,按市场价回收残疾户饲养的成年羊,并按加工增值额的60%返利,使残疾户获利累计近20万元。

(三)对接电商平台,在指尖上创造财富。我们瞄准电商门槛低、成本小、就业灵活等特点,联合宜昌供销十八湾电子商务公司,把出行难、底子薄、有条件的贫困残疾人推向专业化的电商平台,指导他们掌握电商知识,依靠电商创收。十八湾公司对残疾人实行“三免”,免费使用公司资源,免费赠送微店、免费策划管理,为80余残疾人开班授课2期,对基础好、有开店意愿的30人进行深度培训,向已开店的20人提供指导服务,就地帮助残疾人销售天麻、香菇、木耳等农特产品,残疾人只需网上接单,在电商平台点击“一键待发”,商品由公司统发,货款扣除成本后直接打到账上,轻松赚得利润。我区近百名残疾人靠“微商”、“云客服”坐地生财,增收千元甚至万元。

三、标本兼治,斩断穷根,实现“临时输血”向“长久造血”转变

治病要治根,扶贫要扶本。我们坚持整体推进、机制创新和动态监管,推动产业扶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一)建网络,助残帮困全覆盖。我们把扶贫攻坚当做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紧抓好,成立以理事长为组长的扶贫助残领导小组,分线包片组建专班、抽调专人、落实专责。将全区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成14个责任网格,形成以乡镇(街道、开发区、试验区)党委政府为龙头,以残联干部为主导,以村福利委员、社区网格员和残协专职委员为纽带的服务网络,打通扶贫助残“最后一公里”。我们与民政、人社、财政等区直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信息共享、横向联动、相互协作、共同助残的良好局面。扶贫助残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产业扶贫助残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总结推广经验和典型,查找盲点、督导弱点,确保扶贫助残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二)抓培训,能力素质双提升。我们始终坚持地把“人”摆在首位,突出教育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残疾人的致富本领和残疾人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在区就业培训中心建立专门的残疾人培训基地,对残疾人的创业能力、岗位技能提升进行“车轮式”培训,按不同行业要求对残疾人进行观念引导、技术指导,实现由传统单一的就业观念向有地方特色、有科技含量的创业模式转化。我们把“两学一做”活动和精准扶贫助残有效融合,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一对一”地帮助残疾人提高思想素质和致富能力的活动。对各级残联干职工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每年输送年轻骨干参加全国残疾人就业指导员远程培训,全面提升残疾人工作者扶贫助残的工作本领,带动残疾人的致富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步提升。

(三)强机制,巩固成果保长效。我们印发《夷陵区残疾人产业扶贫实施办法》,建立了四项机制,确保贫困残疾户能脱贫,不返贫。一是项目筛选机制。广泛搜集适合贫困残疾人发展的项目,由残联理事会审核确定后筛选分类,纳入产业扶贫助残项目库。二是“双向选择”机制。产业扶贫助残项目库中的龙头单位可以选择贫困残疾人加入他们的行业,贫困残疾人也可以在项目库中挑选适合自己的项目去发展。三是资金管控机制。产业扶贫资金纳入财政专项预算,统一调度,并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严防跑、冒、滴、漏。四是考核验收机制。采取群众评议、专班检查和专业评估相结合,对项目的实际效果和发展前景进行考评,由贫困残疾户签字确认,乡镇、村委会审核盖章,再由区残联复核验收。

(刘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