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教育,实现了残疾孩子的“凤凰涅槃”
康复教育,实现了残疾孩子的“凤凰涅槃”
发布时间:2013-09-05 来源: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道残联 阅读次数:【字体: 大 中 小】
在武汉市新洲区残联助听器捐赠现场,有一对姐弟特别引人关注:姐姐黄青19岁,是一名技艺精湛的美发师;弟弟黄康15岁,就读于新洲四中高一年级。在外,他们礼貌、阳光、友善,是老师、同学、邻居心中的好少年;在家,他们孝顺、勤劳、刻苦,是父母心中的乘儿女。可是,谁又会想到:他们是一对先天一级听力残疾孩子呢?是什么使他们实现了正常的人际交流,实现了人生的“凤凰涅槃”?
一、从出生开始接受正规的康复训练
姐姐出生时听不见,爸爸妈妈心如刀绞,痛苦万分,曾病急乱投医,用土方子、用迷信治疗过,毫无效果。等弟弟出生发现也听不见后,爸爸妈妈承受住巨大的悲伤,痛定思痛,冷静面对,下定决心: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使两个孩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黄康1岁多时,经多方打听、医治,妈妈把姐弟俩带到省残联和武汉市欢苗康复中心开始接受正规治疗。医生给他们分别测试听力,定制、配戴适合的助听器,进行专业的口型、口语训练。经过半年多系统的康复培训后,5年没开口说话的黄青开始叫“爸、妈、伯”了,1岁多的黄康效果更显著,能说出连贯的话语——终于找到了排除孩子语言障碍的治疗途径,父母无比的欣喜和高兴!尽管,一个助听器6000多元,加之培训、食宿费,助听器更换、维修,一年2个孩子大约得5万元费用。十多年前这个数字对于本就贫困的家庭,实在难以承受;而且孩子因训练导致喉咙肿大、声带嘶哑,但他们却坚定治疗的信心和决心:只要让孩子能进行正常的口语交流,就算砸锅卖铁、过苦日子也愿意。姐弟俩接受了持续3年的正规训练。“久病成良医”,长期的治疗和接触,妈妈唐福枝也成了康复“专家”。她一直鼓励孩子:只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口语,就一定能成功。放假期间,她还按照老师的指点,带他们到集镇上去听语言,陪他们对口型、练口语,多说话。妈妈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两个孩子的口语越来越好。
二、后期的跟班随读和融入教育
3年的康复治疗,孩子基本能进行正常的一般交流。于是,黄康回街道幼儿园、黄青回街道二年级跟班随读。在学校,担忧他们听不清,老师尽量把他们安排在前几排听课;在家里,担忧他们跟不上,妈妈每天晚上下班后,不顾身体劳累,陪他们复习攻课,辅导作业,背诵课文;每周末,邀请同班、邻居小孩到家中做客,陪他们一起学习、玩耍。长期的坚持,使两个孩子身心都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黄康因治疗及时,语言交流基本没障碍,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今年顺利考取了新洲四中;黄青因开始治疗走了弯路,错过了最佳治疗期,说字数较多的话还是有些困难,初中没读完开始学习理发,学成3年己出师,正着手自己开美发店。
三、亲人、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爱成就了健康好孩子
“妈妈,我来洗碗、洗菜,您去休息”。因家住农村,交通闭塞,姑姑是精神残疾人,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全家人一直租居集镇;为了孩子,爸爸长年远赴广洲打工,一年难得回来一次;为方便照顾孩子又能打工挣钱,妈妈连续多年在家附近的酒店打工,长期的水中工作,导致双手患有风湿。放学放假期间,黄青、黄康做完作业后,主动抢着帮妈妈做事。在酒店,帮助涮盘子、洗碗、做清洁;在家里,所有的家务都没让妈妈操心,做好的饭菜送到妈妈手里。
“黄康,你知道你家的菜地需要浇水了?地里的棉花要摘了?”姐弟俩不仅家务不需要妈妈操心,就是地里的农活,他们也成了“行家里手”。捡种别人家的自留地,每年妈妈抽空翻地、播种,剩下的事基本都是由姐弟俩完成。菜园里,他们下苗、浇水、搭架、除草、采摘;旱地里,他们下种、移栽、采摘、翻晒、装袋。
“孩子,长大了做什么?”“考大学,养爸爸、养妈妈、养伯伯……”苦难,当你战胜它时,它便是财富;当它战胜你时,便是屈辱。执着、正规的康复训练,成就了两个孩子残疾变正常的“凤凰涅槃”;父母打拼的艰辛和默默的言传身教,成就了孩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格。如今,区残联连续两年分别为两个孩子配戴了助听器,三店街道为他家办理了低保、三个残疾人的残疾定补、精神药费补贴,大大减轻了他们家的经济压力,“两个孩子听力残疾的痛楚,治疗成效的担心,20年租房居住的辛酸”,父母似乎都己忘却,有的只是无比的欣喜和对未来充满希望……
花儿问小鸟:“你的信仰是什么?”小鸟说:“自由和飞翔”。小鸟问花儿:“你的信仰是什么?”花儿说:“美丽和开放”。它们的信仰都很简单,源于自然生命的内在精神和追求——残疾人迫切希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也是一种自然本能,愿我们的残疾朋友:都能尽早接受正规的康复训练,实现功能上的改善和能力上的提高,使各方面的潜力最大程度的挖掘,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最大程度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