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市残联建立党员助残科技扶贫新模式
当阳市残联建立党员助残科技扶贫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3-04-10 来源:当阳市残联 阅读次数:【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当阳市残联以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扶贫模式,建立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效果,促进残疾人事业实现了新发展。今年3月,在全省残联系统工作会议上,当阳市残联作了典型发言,是全省2个发言的县市区之一。
一是推行党员“一区四户”模式。开展基层党组织“一区四户”建设,即:每名党员建立一个责任区,培育一个文明户,带动一个中间户,帮扶一个残疾户,转化一个落后户,把党员助残纳入党建工作之中。把“科技扶贫助残”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紧密结合,在全市155个村开展了“党员助残科技扶贫”活动,采取划分“党员助残责任区” 、签订“党员干部帮扶责任制”、“科技人员帮扶责任书”,建立“党员干部帮扶实事卡”、“科技人员上门服务登记簿”等帮扶脱贫责任制,共结对帮扶贫困残疾人541户,帮扶种子、农药、化肥21吨,并按每户残疾人户50元的标准对照合同结算科技服务费,使帮扶对象中贫困残疾人的年纯收入都有大幅增加。
二是推进“项目、资金、技术”捆绑开发式扶贫助残。每年选定3-5个村,30-50户有一定劳动能力,有一定生产基础,有致富愿望的贫困残疾人户作为帮扶对象,进行开发式扶贫。帮助他们选定致富项目,落实帮扶责任人和科技服务人员,每年预算扶贫资金10万元,根据生产项目的不同发放部分扶贫助残周转金,共累计周转发放达15万余元,资金回收率达97.5%,脱贫率达85%以上。
三是建立扶贫就业基地解决残疾人就业。大力扶持发展残疾人扶贫基地,探索“基地+公司+残疾人户”、“基地+协会+残疾人户”等扶贫助残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基地建设为龙头的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的新路子,解决了没有能力自强创业的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建立了10个残疾人扶贫就业示范基地,安置残疾人113户,11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