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团的好管家
艺术团的好管家
发布时间:2013-05-02 来源:武钢实业印刷总厂 阅读次数:【字体: 大 中 小】
每逢双休日,红钢城八街的武钢残疾人阳光家园便热闹非凡,来自基层单位的残疾人文艺爱好者在这里或听老师讲授音乐知识;或吹拉弹唱、进行声乐训练;或聋人舞蹈队员在教练的手语指挥下排练舞蹈……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总能看到一位身材不高、肤色微黑、下肢残疾的中年人忙绿的身影:一会儿与老师沟通节目编排细节;一会儿与队员交代注意事项;一会儿又帮忙调试音响设备……他就是实业印刷总厂残疾职工、武钢残疾人艺术团团长李力同志。
武钢公司有残疾职工近两千人。为全面发展武钢残疾人事业,丰富广大残疾职工这一特殊群体的业余文化生活,2006年5月,武钢残联组建并成立了残疾人艺术团。2007年,武钢残联把艺术团的重任交给李力,任命李力同志担任艺术团团长。6年来,李力同志牢记领导嘱托,恪尽职守,牺牲大量业余时间,全身心地扑在艺术团的建设上,以人为本,强管理、抓培训,逐渐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武钢残疾人艺术团打造成在武汉三镇名声远扬的残疾人业余演出团队。
抓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打造和创建一流团队,谋求艺术团的长远发展,李力同志上任后,首先从建规建制入手,在公司残联的领导下,与艺术团其他同志一道,先后起草、制定《艺术团队员奖励办法》、《艺术团队员出勤考核办法》、《艺术团队员登台演出积分办法》等管理制度,将艺术团由以往的松散型管理逐步走向了正规化的管理模式,对艺术团队员实行量化考核,不合格的队员予以淘汰、辞退。制度的出台,调动了队员的积极性,形成了“人人爱岗敬业、个个争当第一”的良好氛围。
抓培训,不断提高队员演艺水平。为了提高队员的演艺水平,李力同志多方打听,四处询问,先后从公司工会、武钢文工团、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请来了胡继林、王德仁、潘素文等热爱公益事业的德艺双馨的老师,利用双休日为队员们上课,普及乐理知识、讲授唱法技巧和舞蹈排练诀窍,开拓队员们的视野,夯实队员们的基本功,不断提高团队的演艺水平,促使艺术团不断上新台阶。
以人为本,关爱队员,不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艺术团里有一位叫夏婷的女聋人舞蹈演员,2008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因沟通障碍一直没有工作。李力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向公司残联反映夏婷的特殊情况,并结合其所学专业帮她在北湖公司找到了一个学有所用的接收单位。这样既解决了她父母的后顾之忧,又给企业推荐了人才,同时也为艺术团留住了尖子人才。七年来艺术团先后为四名残疾人队员、两名队员子女找到了工作,在社会和残疾人朋友们之间被传为美谈。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调动了残疾人队员的积极性,利用业余时间刻苦排练、打造精品,以实际行动热爱武钢、感恩武钢。
七年来,武钢残疾人艺术团在残联的领导下,通过指导老师和队员们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由一棵幼苗茁壮成长,队员们用自强不息、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收获了累累硕果:2006年盲残歌手吴娜在全国艺术人才选拔赛全国总决赛中获民族声乐类特别金奖;2007年盲残演员程前在全国优秀特长生文艺比赛中获民族器乐组特别金奖并于2012年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舞台获得周冠军;2007年首届武汉市“残艺节”上肢残演员付克顺获美声唱法二等奖;2009年武汉市第二届“残艺节”上肢残演员李力获美声唱法三等奖,肢残演员柯胜发、余艳华表演的小品获曲艺类三等奖。在庆祝建国60周年武钢公司文艺汇演中,艺术团聋人舞蹈队表演的舞蹈《吉祥》获文艺汇演特别金奖。如今,艺术团也已经从单纯的武钢内部走向了武汉三镇许多重要舞台,特别是在武汉市残联组织的庆祝建党90周年赴洪山区铁机村慰问农民工大型演出中,武钢残疾人艺术团登台的节目超过三分之一,创作并表演的湖北大鼓、三句半、声乐、舞蹈等节目受到了观众热烈欢迎,省、市残联领导对艺术团的出色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