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八个紧密联系 创建群众满意窗口特校
坚持八个紧密联系 创建群众满意窗口特校
发布时间:2012-12-04 来源:湖北省残联 阅读次数:【字体: 大 中 小】
学校办得怎么样,归根结底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满意”二字说来容易做来难,但又必须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最终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特殊教育也不例外。近年来,为了创建群众满意的窗口特校,促进和推动我市特殊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服务水平,我们在工作中做到了八个紧密联系。
一、将创建活动与科学发展观、《纲要》的学习实践紧密联系,理清发展思路,打造“五最”品牌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纲要》中有关特殊教育的政策。结合州情、市情、校情,进一步理清我校的发展思路:倾力打造全州“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条件最好、师资力量最强、教学质量最优、学生就业最多” 的特殊教育学校,争创省一流特校。
二、将创建活动与准确把握残障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紧密联系,坚持以人为本,确保育残成才以育人为本为核心,把“育残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特殊教育规律和残障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挖掘、调动残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特殊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提高残障儿童少年的文化知识水平,培养、提升残障儿童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突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提高残障儿童少年的社会实践能力。做好残障贫困生的救助、补助工作,不让一个残障贫困学生掉队、辍学。
三、将创建活动与大力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紧密联系,强化师德建设,规范教师行为
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职工的教育教学行为,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恩施市教师行为“十不准”》。领导班子必须严格遵守并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依法治校,率先廉洁奉公;全体教职工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投入特教工作,护理、管理好在我校就读的每一位残障学生,严禁歧视、辱骂、讽刺、挖苦、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坚决杜绝以教谋私、有偿家教等行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按时完成年度、学期、月度、各周工作任务。
四、将创建活动与推进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紧密联系,深化特教改革,打造高效课堂
创新特殊教育的常规管理,改进德育工作模式,注重特教内涵发展;用心学习、适当借鉴普教教育教学改革经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深入进行特教科研,在保留发扬我校良好教风、学风的基础上,加强课前预习指导,强化课堂自学环节,引导课后反思巩固,切实提高特校课堂教学效率,打造符合特殊教育规律、适合我校校情的高效课堂。
五、将创建活动与培养残障学生技能紧密联系,注重潜能开发,夯实职业教育继续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课程设置,继续实施“校企联合”式的职业教育,即:按个体兴趣和特长,打破班级建制,利用周三下午上课时间和周六、周日业余时间,对13岁以上残障学生分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强化培训。巩固已开设的缝纫、美发、盲人推拿、土家织锦、烹饪、电脑等专业,把其中最有潜力的专业——织锦做大做强,力争让每一位残障学生文化知识学到位、职业技术学到家,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业,又拥有一技之长。学校将继续与多家企业签订长期用人合同,继续推荐我校毕业生就业,全力解决残障学生的就业问题,确保毕业生就业率100%。同时深入落实“每位中青年教师必须学会一门职业技术”的师资培训目标,继续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六、将创建活动与补偿残障学生缺陷紧密联系,研究学前教育,加强体艺教育继续研究、探索、改革学前教育,继续加强体艺教育。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障幼儿入学,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规模,继续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尽力改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巩固和提升现有学前教育质量;更加扎实地组织、开展好各种文艺体育训练与竞赛活动,加大对艺体教育的资金投入,办好爱心画室和爱心乐坊,促进残疾人艺术团专业培训,多渠道、立体式为残障学生提供发挥、展示特殊才华的平台,促进体艺教育多出成果。
七、将创建活动与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紧密联系,打造平安校园,提高服务水平
严格执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规范特教收费行为,坚决杜绝违规收费;做好校务公开工作,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确保财务公开透明;进一步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设施建设,健全细化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落实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强化安全工作责任,增强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在校师生生活水平,为在校师生创设安全舒适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八、将创建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联系,发扬优良传统,确保群众满意
通过“五亮、五比、五创、五评”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树立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此引导教职工全员参与,继承、光大“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等特校优良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使“创先争优”成为全体教职工的价值取向和共同追求,从而形成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抢抓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机遇,狠抓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扩大办学规模,更深、更广的为残障学生服务,确保群众满意。
一、将创建活动与科学发展观、《纲要》的学习实践紧密联系,理清发展思路,打造“五最”品牌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纲要》中有关特殊教育的政策。结合州情、市情、校情,进一步理清我校的发展思路:倾力打造全州“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条件最好、师资力量最强、教学质量最优、学生就业最多” 的特殊教育学校,争创省一流特校。
二、将创建活动与准确把握残障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紧密联系,坚持以人为本,确保育残成才以育人为本为核心,把“育残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特殊教育规律和残障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挖掘、调动残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特殊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提高残障儿童少年的文化知识水平,培养、提升残障儿童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突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提高残障儿童少年的社会实践能力。做好残障贫困生的救助、补助工作,不让一个残障贫困学生掉队、辍学。
三、将创建活动与大力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紧密联系,强化师德建设,规范教师行为
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职工的教育教学行为,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恩施市教师行为“十不准”》。领导班子必须严格遵守并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依法治校,率先廉洁奉公;全体教职工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投入特教工作,护理、管理好在我校就读的每一位残障学生,严禁歧视、辱骂、讽刺、挖苦、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坚决杜绝以教谋私、有偿家教等行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按时完成年度、学期、月度、各周工作任务。
四、将创建活动与推进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紧密联系,深化特教改革,打造高效课堂
创新特殊教育的常规管理,改进德育工作模式,注重特教内涵发展;用心学习、适当借鉴普教教育教学改革经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深入进行特教科研,在保留发扬我校良好教风、学风的基础上,加强课前预习指导,强化课堂自学环节,引导课后反思巩固,切实提高特校课堂教学效率,打造符合特殊教育规律、适合我校校情的高效课堂。
五、将创建活动与培养残障学生技能紧密联系,注重潜能开发,夯实职业教育继续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课程设置,继续实施“校企联合”式的职业教育,即:按个体兴趣和特长,打破班级建制,利用周三下午上课时间和周六、周日业余时间,对13岁以上残障学生分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强化培训。巩固已开设的缝纫、美发、盲人推拿、土家织锦、烹饪、电脑等专业,把其中最有潜力的专业——织锦做大做强,力争让每一位残障学生文化知识学到位、职业技术学到家,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业,又拥有一技之长。学校将继续与多家企业签订长期用人合同,继续推荐我校毕业生就业,全力解决残障学生的就业问题,确保毕业生就业率100%。同时深入落实“每位中青年教师必须学会一门职业技术”的师资培训目标,继续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六、将创建活动与补偿残障学生缺陷紧密联系,研究学前教育,加强体艺教育继续研究、探索、改革学前教育,继续加强体艺教育。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障幼儿入学,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规模,继续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尽力改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巩固和提升现有学前教育质量;更加扎实地组织、开展好各种文艺体育训练与竞赛活动,加大对艺体教育的资金投入,办好爱心画室和爱心乐坊,促进残疾人艺术团专业培训,多渠道、立体式为残障学生提供发挥、展示特殊才华的平台,促进体艺教育多出成果。
七、将创建活动与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紧密联系,打造平安校园,提高服务水平
严格执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规范特教收费行为,坚决杜绝违规收费;做好校务公开工作,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确保财务公开透明;进一步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设施建设,健全细化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落实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强化安全工作责任,增强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在校师生生活水平,为在校师生创设安全舒适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八、将创建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联系,发扬优良传统,确保群众满意
通过“五亮、五比、五创、五评”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树立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此引导教职工全员参与,继承、光大“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等特校优良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使“创先争优”成为全体教职工的价值取向和共同追求,从而形成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抢抓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机遇,狠抓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扩大办学规模,更深、更广的为残障学生服务,确保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