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黄州区残联“十二五”期间残疾人康复工作侧记
康复点亮生命的希望
发布时间:2015-11-04 来源:黄州区残联 阅读次数:【字体: 大 中 小】
康复点亮生命的希望
——黄冈市黄州区残联“十二五”期间残疾人康复工作侧记
黄冈市黄州区残联 程永松
在残疾人心里播撒爱的阳光,阴霾一点点散去。情系贫困残疾人康复健康行如涓涓细流滋润残疾人心灵,点亮生命,绽放希望。重新燃起残疾人生活激情,满怀信心向着人生的目标奋勇前行。
为构筑起让残疾人与正常人共享美好生活的蓝天,黄冈市黄州区残联一班人一步一个脚印,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用实际行动演绎至真至纯的情感,“十二五”期间让全区10000多人次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项项举措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彰显生命的尊严,弹奏出“康复一人,解放一家,稳定一片”的美妙音符,谱写出共建和谐社会的新诗篇。
康复护蕾行,花开别样红
残疾儿童每年以新生婴儿千分之四的速度递增,这是卫计部门统计的数据,也是一个让残联人揪心的数据,更令天下父母彷徨难安的数据。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康复,想尽办法,变卖一切可值钱的东西,高额的医疗费用让他们心力交瘁,几乎流干了眼泪,其中太多艰辛为常人不知。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残疾人,当别人用异样的目光叹息残疾人生命的悲哀,黄冈市黄州区残联领导依然固执地用生命的星辰,托起灿烂的晨曦,给残疾人重生康复的希望,告诉他们疾病和灾难无情,但党和政府有情。我们的党始终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不论何时何地遭遇什么样的不幸,从不言弃,用父亲般宽厚的背膀托起弱者,用爱的阳光驱走阴霾,温暖残疾人的心灵。
残疾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帮助残疾儿童像健康的孩子们一样茁壮成长是黄冈市黄州区残联义不容辞的责任。0—6岁是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治疗的最佳黄金阶段。为了满足残疾儿童父母的期盼,黄冈市黄州区残联启动了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并把0—6岁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工程作为残联康复工作之重,已经制定了《黄州区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每年对黄冈市黄州区0—6岁残疾儿童进行拉网排查摸底,经筛选黄冈市黄州区患有低视力、听力障碍、唇腭裂、舌系发育畸形和脑瘫儿童130余例,要进行抢救性康复治疗。
来自黄冈市黄州区东湖街道办事处三台河社区,颜郭以涵,男,3岁,自出生以来,就给家庭带来不幸,其母郭媛系中南民族大学毕业,生下颜郭以涵后患有抑郁症,至今流浪在外,杳无音信;其父得知颜郭以涵患有脑瘫后,更是心灰意冷,将他甩给了其姥姥。由于家庭极其贫困,一直没钱接受康复治疗,为此,姥姥几乎为他操碎了心,流干了眼泪。孩子的姥姥得知黄冈市黄州区残联有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将颜郭以涵送到黄冈仁和康复医院,被黄冈市黄州区残联免费纳入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在没有治疗前不能坐立,成天都要抱着、背着。经过专业医生的精心治疗和康复训练后,效果显著,现在能够独自坐立与爬行,智商跟正常儿童差不多。黄冈市黄州区残联实施的0—6岁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使颜郭以涵姥姥全家看到阳光和希望。
脑瘫儿童给患儿家庭增添了很大负担。在抢救性康复治疗中,黄冈市黄州区残联坚持“不求大只唯实,不凑数重民意”的原则,每年坚持投资20余万元安排30余名0—6岁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治疗。自黄冈仁和康复医院被省残联确定为“省0—6岁项目定点康复机构”,黄冈市黄州区残联就郑重向社会承诺每年为22名0—6岁脑瘫儿童全部实施免费治疗,在社会上激起了热烈的反响。2015年5月17日“全国助残日”,黄冈市黄州区长骆志勇带领区“四大家”领导,对22名残疾儿童进行了慰问,为每名儿童送去了300元钱和一提牛奶,体现领导对残疾儿童的关心。脑瘫儿童经过康复治疗,有的会自己吃饭、穿衣,有的能走路,有的进了特教学校读书,还有的儿童在“六一”儿童节,用春的舞姿表达受伤的花儿在阳光照耀下争艳吐芬芳。黄冈市黄州区残联实施的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提升了残疾儿童认识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给家长带来新的期盼和希望。
残联办医院,住院不收钱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精神疾病发病率正呈上升趋势,尤其青少年(包括自闭症)发病率更居高不下,严重构成社会安全隐患。一直以来,残疾人康复作为残联重要工作,面对严峻的现实,残联部门必须尽早介入,开展残疾人康复工程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据初步调查摸底显示,我区各类残疾人总数约2.5万,精神残疾3100余人。
精神障碍患者不仅是家庭负担问题,也是严峻的社会问题。精神病一旦形成,短期内难以痊愈,且治疗费用高,一般家庭难以承受,加上常年需要药物治疗,很多精神病患者家庭,经过多年的持续治疗后,全家人的基本生活都陷入困境之中,再无力支付昂贵的医药费。黄冈市黄州区路口镇龙家丛林村精神障碍患者龙志红,全家以种田谋生,他上中学时患病,从那时起常年住院,高额的治疗费用使全家度日维艰。黄冈市黄州区残联了解龙志红情况后给他住院补助4000元外,还给其家人送去“阳光家园”居家托养服务补贴500元,仍然无法解决其家庭实际问题。
黄冈市黄州区残联每年为2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提供服药救助,但这些仍然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好多重度精神残疾人流浪街头或被铁门关闭,过着无尊严的生活。面对那么多残疾人家属无助的眼神,黄冈市黄州区残联领导看着也心痛,决定自办一家康复医院,让精神残疾人能得到康复。
抉择是艰难的,康复需要基础设施场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谈何容易!黄冈市黄州区残联干部职工几经讨论,2012年7月下决心依托黄冈市黄州区残联综合办公楼,缩减办公场地,腾出2000平方米的房子,引进民营资金,投入更新改造资金500多万元,创办黄冈仁和康复医院。设有:内科、眼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中医科七个一级诊疗科室综合医院,医院一次性可接纳100余精神人住院治疗。
每个残疾人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书。我们一方面用康复治疗等科学方法帮助康复,另一方面需要我们用真诚和爱去融化。
家住堵城镇余岭村精神障碍患者李海兵,男,33岁,读初中时患精神障碍,发病时,通常脱衣又打人。来住院前被他父亲锁在屋里,黄冈市黄州城区仅有的一家精神病医院因其病情严重生活不能自理拒绝接受他入院。后来其家人听说区残联办了家医院,就将他送到黄冈仁和康复医院,到院后专业医生为他们制定了科学康复治疗和心理辅导两套方案,经过长期艰苦而细致的精心治疗,李海兵现能在医生的指导下生活自理。家住黄州区赤壁路66号46岁的陈琳,患精神病二十年,在家也锁了二十余年。黄冈市黄州区残联听说后,主动派人将其接到医院就诊,其家人感谢不尽。
黄冈市黄州区残联的黄冈仁和康复医院,自开业以来,先后为精神二级以上享有城乡低保的300余人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进行康复治疗。目前,正在医院康复治疗的有110余人。2014年12月9日,湖北省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施李国一行,在黄冈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石巧珍的陪同下,实地考察黄冈仁和康复医院,对黄冈市黄州区残联开展的精神病防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现在黄冈市黄州区残联充分利用医院救治政策,施行“医养”模式,对前来住院的精神病人实行“住院、治疗和生活”三免费,让贫困残疾人都能住得起院。这件事社会反响大,受益的残疾人及家属心头为之震动,逢人就说:“党的政策好”!“残联办医院,住院不收钱”。领导称赞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现在黄冈市黄州区由精神障碍造成伤人事故逐步减少,流浪街头的精神病患者基本趋向零,关闭封锁精神病人全部解禁。
夯基结硕果,康复不是梦
一个残疾人患者对政府来说是不幸,对残疾人家人来说是煎熬,对一个家庭来说更是灭顶之灾。想到这些,黄冈市黄州区残联党组织书记宋慧文、理事长何善霖他们的心情就异常沉重,强烈的责任感更让他们明白肩上这份担子的分量。让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用自己的双腿走好精彩人生,这不仅是残疾人的梦想,也是区残联一班人共同的奋斗目标。
为了残疾人事业长足发展,早日为全区提供更优质的康复服务,黄冈市黄州区残联的领导班子强抓机遇,敢为人先,早在五年前,就开始规划黄冈市黄州区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建设。黄冈市黄州区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位于黄州城区中环路南侧,投资过四千万元,主体工程为连体医技楼和托养公寓,建筑面积近15000㎡。主楼高12层,建筑面积约10500㎡,一楼为药房、放射科、辅器门市部和服务大厅,2-4楼及部分一楼门面为康复门诊(体检中心),顶上两层为办公,5-10楼为住院部,有近100间标间病房,近200张病床。附楼高6层,建筑面积约4500㎡,一楼为娱疗室,二楼以上有70间标间和16套一室一厅的居家托养住房,可同时为160多名残疾人和老年人提供寄宿托养服务,标间面积7×4=28㎡,均有独立卫生间。共4部电梯。集康复医疗、康复训练指导、辅助器具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生活技能培训和残疾人托养公寓为一体的综合机构,于2013年11月6日喜封金顶。目前已完成办公家具、中央空调、热水系统、二次供水、卫浴和弱电系统等项目的招标,电梯和铝合金窗户已安装,正在进行装修。
为了让2.5万残疾人能早日有一个自己的家园,黄冈市黄州区残联领导不知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熬了多少个夜。在这项工程前期筹备中,他累倒,住进了医院,被确诊为患有双肾结石,手术后三天,他坚持出了院,强撑着上班,他说:“康复中心建设在急,我能安心养病吗?”黄冈市黄州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到了关键时刻,他又一次诊断出股骨头坏死,走路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万般无奈匆匆住进了医院,住了几天就出了院。至今拄着拐杖为残疾人事业奔波忙碌。他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面对弱势群体,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恪尽职守,不对人民负责?民生责任大于天,绝不能辜负一方残疾人的厚望。”
我们坚信,随着集康复、医疗、托养等于一体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建成,为全区各类残疾人提供全方位、全覆盖康复托养服务,让“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