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残心孝好男儿
发布时间:2015-05-21 来源: 阅读次数:【字体: 大 中 小】
肢残心孝好男儿
“爸,来,我给您揉揉腿,医生说了要多按摩!”杨宏章吃力地缓缓蹲下身子,细心地用手轻轻按摩着父亲的腿。因左腿骨折至今仍未痊愈,杨宏章蹲了不到5分钟就大汗淋漓,呼吸急促,但手上的动作却没有停下,他还不断关切地询问父亲痛不痛。这是5月14日,第二十五次全国助残日前夕,记者在城区泉口路桃花岛小区的一间狭小阴暗的地下室里看到这一幕。
今年33岁的杨宏章是掇刀区团林铺镇宁庙村人,不爱说话,有双大手,从去年开始,照顾因车祸受重伤的父亲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杨宏章命运坎坷:小时候,当别的孩子还在享受妈妈温柔的怀抱、温馨的呵护时,他和弟弟对母爱几乎没有认知,因为母亲身患精神疾病,常常胡言乱语,病情严重时甚至跑到户外,身为长子的杨宏章,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不仅要照顾年幼的弟弟,还要跟着父亲下地干活。为了让成绩好的弟弟念书,杨宏章高中毕业就退学在家帮父亲干农活了,虽然身子瘦弱,可是他心疼父亲,挖鱼塘、养猪、种地,但凡父亲干活的地方,都少不了他忙碌的身影。
为了让家里的条件变得好一点,杨宏章外出打工了。2010年9月,杨宏章请假回来帮父亲收割稻谷,不料发生意外,他左腿摔成粉碎性骨折,光治疗费就花去5万多元,更严重的是,他再也不能从事重体力活了,走路也不像以前那样利索了。屋漏偏逢连阴雨,2014年,杨宏章的父亲在骑车的时候摔成重伤,做了开颅手术,住院4个多月,虽性命无忧,但丧失了语言能力,右侧肢体僵硬,生活无法自理。
家里的顶梁柱就这样倒下了,弟弟还在念书,母亲又需要照料,看着一屋子的病员,杨宏章咬着牙扛起了一家之主的担子。父亲出院以后,行为能力没有恢复,需要每天到康复医院做理疗。为此,他将母亲托给大伯照料,带着父亲专门在荆门的医院做康复治疗。为了节省房租,他在离医院很远的桃花岛小区租了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地下室。父亲的手术费、康复治疗费很快就使得家里债台高筑,在市残联的帮助下,杨宏章到金象学校做起了清洁工。
周一到周五,他每天凌晨4点左右就要起床,做早饭,服侍父亲吃完早饭后赶在6点多到学校打扫卫生,中午再匆忙赶回来做午饭,下午又陪父亲做理疗,晚上再回家照料父亲吃饭、洗澡、睡觉。每到双休日,他还要回一趟团林的家,给母亲买好一周所需的生活用品,把家里收拾干净再赶来荆门城区。父亲第一次住院已花费近15万元,因脑积液无法排出,还需进行第二次手术。看着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杨宏章既着急又心痛。
“这段时间真的很辛苦,本来左腿就没完全恢复,走路时间长了腿疼的毛病就会发作。每天晚上回来就疼得睡不着觉,很多时候浑身就像散了架一样。”杨宏章说,身体累倒不算什么,主要是担心父亲的身体状况、母亲有没有在外乱跑、弟弟的学费、父亲的手术费,他一度想撂挑子算了,但责任和亲情,让他一直咬牙坚持。
杨宏章至今未谈女朋友,家中本该女主人做的家务活,他游刃有余。为了让父亲住得舒服,避免因潮湿的环境影响康复,他将地下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异味;父亲的衣服破了,他就拿起针线,一针一针地缝补起来。
在杨宏章眼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就算再苦再累他也从未放弃供弟弟读博士,也不愿让弟弟退学回家帮自己分担家庭的担子。杨宏章报名参加过市残联举办的创业培训班,希望有朝一日能掌握一门技术,以此来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只要一有空,他就在家里看一些专业书籍,虽然读书不多,但他明白知识就是力量,有了知识才有实现梦想的可能。
(本文系荆门日报记者袁敏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