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弦月之美 >> 正文

郧西自强残疾人扫帚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创业故事

他们的名字叫自强

发布时间:2014-05-16 来源: 阅读次数:【字体:



在郧西县香口乡董家坪村扫帚生产专业合作社里有这样一群人,虽然身体有缺陷,但他们自强不息。为了改变人生命运,他们决心和健全人一样创业,一样凭借勤劳和汗水创造美好而幸福的生活。

“我们身残智不残,别人能做到的,我们同样能做到,我们和正常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因此,我们注定要付出更多努力……”5月12日,记者在香口乡董家坪村五组自强残疾人扫帚生产专业合作社里见到胡文胜时,他正和双腿残疾的郭大明在厂房里忙碌着扎制扫帚。

今年34岁的胡文胜,是郧西县香口乡董家坪村二组人,小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1998年初中毕业的胡文胜不想成为家庭中父母、两个长兄和社会的负担,毅然选择了自主创业。从1999年至2011年他先后在董家坪二组开过杂货店,在十堰市区开粮油店,年纯收入3万多元,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他已积攒了15万元的积蓄。

2012年2月,从十堰返乡过春节的胡文胜得知,郧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实施意见》,政府将对残疾人自主创业和个性化创业给予技术资金等方面扶持。于是这个不甘示弱、个性好强的胡文胜便有了回乡创业拼搏的念头,2012年年底胡文胜便揣着积蓄从十堰回到了家。

2013年2月,在县残联组织的“春风行动”招聘会上,胡文胜又得知本县观音镇黄土梁村的扫帚大王胡朝柱成立了残疾人就业基地,他就申请报名去了胡朝柱的铁扫帚合作社,看看胡朝柱是怎样把铁扫帚这个不起眼的植物包装出阁的。

“以前只听别人说胡朝柱的小扫帚也能赚大钱,我还将信将疑,当我在合作社干了1个多月以后,我就萌生了回到本村发展扫帚的想法。”说话本来就不流畅的胡文胜这一激动,更加显示出了他的雄心壮志。“我要向胡朝柱学习自己创业,我也要带领本乡本村的残疾人共同致富,让他们也有业可为。”

2013年4月胡文胜在胡朝柱的鼓励与帮助下,他回到了董家坪村,找到了本村44岁双腿残疾的郭大明,希望郭大明能和他一起投资注册自强残疾人扫帚生产专业合作社。郭大明1995年在河南金矿务工,失去了右腿,左腿功能不全。1996年妻子和他离婚,他上有77岁的老母亲,下有正在读书的女儿,郭在明面对命运的不济,家庭的不幸,并没有自暴自弃。两人的想法一拍即合,说干就干,胡文胜和郭大明忙开了。他们两个人都是腿残疾,行动不便和资金不足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两大难题。

胡文胜拿出他所有的积蓄15万元,郭大明也拿出他所有积蓄7万元……注册一个合作社最低投资标准也是30万元,相差8万元的资金,该怎么办呢?于是他们找到了本村村民候显宝和候庭升,让他们以股东的身份加入了合作社。

为掌握扎制扫帚、种植铁扫帚、合作社管理等技术,郭大明特地到胡朝柱的残疾人就业基地学习了2个月。郭大明学习回来后,在当地政府和县残联的帮助下,村上把闲置的18间1200余平方米的学校无偿让给他们作厂房,帮助他们联系本村30多社员以350元/亩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共流转铁扫帚基地80多亩。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7月,以残疾人胡文胜为合作社理事长,郭大明为合作社副理事长兼会计,候显宝、候庭升为合作社股东的香口乡董家坪村自强残疾人扫帚生产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了。

“有了合作社,我就可以专心生产扫帚,然后再找销路。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还是厂房交通闭塞问题。”郭大明说。谈到残疾人应该如何勇于挑战生活时,郭大明憨厚地说:“作为残疾人,首先不要轻看自己,不要总认为自己是残疾人,要努力克服困难,要相信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可以创业。”

合作社成立了,但他们没有忘记乡邻。湖北口回族乡虎坪村的双腿残疾人马成军和本村的腿部残疾的王洪根、徐家秀、胡良翠、刘宪生等14人名残疾人先后闻讯来到了合作社做工。截止目前自强残疾人扫帚生产专业合作社已有工人16人,其中14名工人均是双腿或其他方面的残疾人。

湖北口乡的双腿残疾人马成军说:“合作社免费为我们提供食宿,我们的每天生活费大约是18元,我们每天扎制扫帚和拖把还可挣50元钱左右,是自强合作社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在当地,自强残疾人扫帚生产专业合作社成了乡亲们致富的“领头雁”。2013年合作社每天销售扫帚和拖把1500把,实现产值29万元。

“今年,我们准备我们生产的扫帚注册个“自强牌”商标,等有了自己的品牌后,我们打算在2015年把铁扫帚种植基地扩大到200亩,实现产值80万元左右,再吸纳本乡本土的残疾工人20名。”郭大明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