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保康县精神卫生事业奠基人邵洪芳
大山深处当代的“白求恩”
发布时间:2014-02-21 来源:保康县残联 阅读次数:【字体: 大 中 小】
他貌不惊人,却在平凡的精神卫生事业上,以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辉煌业绩;他言语不多,句句刻情入理,字字铿锵有力,象响当当的铜碗豆,掷地有声;他不惜丢下“铁饭碗”、毅然拾起“泥饭碗”,义无反顾地托起全县精神卫生重任;他慷慨牺牲个人与家庭利益,以解除精神病患者疾苦为己任,成为全县精神病患者寒冬的光束;他凭着自己精湛的医术和悬壶济世的医德,赢得患者亲友及全县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被尊奉为“大山深处当代的白求恩”。他就是保康县精神卫生诊所所长、党支部书记、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邵洪芳。其先进事迹感人肺腑,令人神往……
响应召唤 挺身而出
1997年12月,据县卫生局、县残联联合调查结果表明,全县精神病患者达20020人,总比为7%,且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等精神重病患者1518人;无监护人或监护人不力的流浪精神病患者358人。精神重病患者病发后为所欲为,自伤自杀、伤人毁物、杀人放火的现象时有发生,令人触目惊心。生产生活在危机四伏中的人们,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恐慌程度。精神病患不仅严重干扰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而且直接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甚至妨碍着全县社会治安稳定。为此,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及时从根本上扭转这一被动局面,经研究决定成立了“保康县精神病康复诊所”(后更名为保康县精神卫生诊所),核定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定编4人,其中所长1名。由于精神卫生工作专业性、风险性与责任性强,选任1名称职的所长至关重要。机构编制落实后,县组织人事部门将合适的所长人选作为一项临时性的政治任务,会同县卫生局在乡镇卫生院分管业务的领导班子成员中进行精挑细选、权衡利弊。最终将时任城关镇卫生院副院长(分管业务、主治医师)邵洪芳作为最佳人选。其亲朋好友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上门对工作“跳槽”进行劝阻:“从米窝里往糠窝里跳图个啥?”、“丢掉铁饭碗、拾起泥饭碗何必呢?”在种种劝阻面前,他一次又一次陷入沉思,但他考虑更多的是全县精神病患者的疾苦和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于是,他风趣地对劝阻人员面带微笑地说:“喝酒不吃菜,各人心里爱”。当考核组正式找他公开被当选的结果时,他胸有成竹地说:“感谢组织的信任,我不会让组织上失望的”。随后,他走马上任,步入精神卫生事业征途。
冲锋陷阵 迎接挑战
1998年9月。邵洪芳正式就任保康县精神卫生诊所所长。当时,县内既没有精神病专科医院,又没有精神病专科门诊。新设机构中,除所长“光杆司令”与牌匾、印章外,赖以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经营场所、事业经费、医疗检测设备、医护人员等必备的基础和设备概属空白。他接手的精神卫生工作,犹如一张只字未写的白纸,一切都要从零做起。解决一片片空白,将面临一次次挑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然而,他没有选择退却,在重重困难面前,横下一条心,释放出浑身解数,迎难而上:没有经营场所,自己想办法去租;没有专项事业经费,自己通过借款付息等形式筹措资金,甚至动用家中所有的积蓄;没有必备的医疗检测设备,自己掏钱买;没有医护人员,自己出钱委托定向培训和临时高薪聘请专业医师、护师和心理咨询师等医护技术骨干。他为当好领头雁,先后自费到北京和武汉等精神病专科医院进修,并取得精神病专科主治医师资质。同时,对聘用的医护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和带薪轮流进修制,通过打造一流的医护队伍,确保一流的服务质量。在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诊疗时,严格遵循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颁布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认真执行个案“四级管理”标准,实行住院集中治疗与分散治疗跟踪服务相结合,及时观察和分析患者动向,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医护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奖惩制“三位一体”的激励制约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他在执行制度方面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十八年如一日,工作兢兢业业,执行制度不折不扣,令人折服。经过邵洪芳等一班人的艰苦努力,斩关夺捷,付诸成效。截止目前,该所已拥有配套的医疗检测设备,添置病床40张。固定资产总值达80余万元。医护队伍发展到18人,绝大部分属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每年接纳重病精神患者住院治疗150余人,门诊治疗累计达8000余人次,已成为初具小型规模的精神病康复机构。其疗效深受患者亲友及社会的一致好评,为全县精神卫生事业和社会治安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心无旁骛 执着追求
邵洪芳既是县精神卫生事业的拓荒者,又是县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推动者。他为精神卫生事业的启动和发展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不惜牺牲个人和家庭利益。在精神卫生诊所医护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亲自兼任门诊及住院部主治医师,忙前忙后,克难攻坚。并将具有中药师和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妻儿一并“捆绑”到诊所相应工作岗位,全家人倾巢出动,致力于精神卫生事业。在医德方面坚持做到从善如流:无论是民政局救助站、乡镇民政办、派出所、村委会遣送的精神病患者,还是患者亲友护送的精神病患者;无论是有能力支付医疗费的,还是没有能力支付医疗费的精神病患者,精神卫生诊所均一视同仁,来者不拒;在对患者用药方面,做到因人制宜,对症下药,简、便、廉、验,不让患者花冤枉钱;在对贫困精神病患者优待方面,将极端贫困的精神病患者优先纳入年度“十名免费住院、百名免费服药”活动范围,并适当减免其住院生活费。每年因贫困、流浪精神病患者无力支付住院医药费及生活费,致使该所收入累计亏损达10万元左右;在单位营利方面,每年好则盈利3万余元,一般情况下收支相抵呈持平状态,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单位整个经营状况属负债经营。按常理讲,行医卖药老板没有不发大财的,而邵洪芳所在的诊所并非如此,他把大量的实惠让给了精神病患者,让给了单位职工,自己剩下的却寥寥无几,甚至连自家购买一套住房还要靠四处佐借资金,至今债台高筑。为全县精神卫生事业,他常年奔波操劳,刚五十开外的人,过早地显得衰老和疲惫。花白的头发越来越稀少,额上的皱纹越来越拥挤,面部越来越消瘦。好心人劝他改行或单干算了,妻儿不忍心他如此干下去,凭他的医术,省城曾多次来人邀请他接受高薪聘请去坐诊,他一一婉言谢绝了。人们不禁要问,邵洪芳放弃手中的“铁饭碗”不要,到手的钱不赚,到底图什么?正如他解决困难时常唸的密经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追求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情操。是一种为全县精神卫生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种急精神病患者之所急、帮精神病患者之所需舍已为人的高尚情操。在这种精神和情操的驱使下,忘我的工作,直至县精神卫生中心竣工开业,精神病患者病有所医,精神病患者家庭与全县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