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弦月之美 >> 正文

2013年,他们感动了钟祥

发布时间:2014-01-27 来源:钟祥残联 阅读次数:【字体:


元月24日晚,钟祥市首届“感动钟祥•最美钟祥人”颁奖典礼在莫愁湖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我市残疾人企业家杜志斌和残疾人教师方文忠获得《感动钟祥•最美钟祥人》2013年度人物荣誉。

杜志斌:历经坎坷  百折不屈

杜志斌是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后遗症夺取了他健康的身体,同时也吞噬了他童年和少年的欢乐。儿时看着伙伴们自如的奔跑,他总是情不自禁留下眼泪,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伙伴们“瘸子……瘸子”的叫骂声。回到家后他总是问父亲自己为什么瘸,父亲却说了句让他无法理解的话:“这都是命啊!”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他无言以对,只能在煎熬中成长。慢慢的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必须承认事实、接受事实。要有不屈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没有正常人那样健康的身躯,杜志斌所遇到的困难波折也比正常人要多得多,但他有着不同常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支撑着他一路向前。

1980年杜志斌毕业之后找到一份矿用弹药库管理员的工作,那时候能在国企上班着实不容易,他特别珍惜,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1999年企业改制工人大下岗,杜志斌不幸被列入下岗名单,妻子没有工作,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家里一时没了经济来源。祸不单行,他重新找工作时患上了髋关节病,两侧髋关节持续疼痛,只能用止痛药维持着,走路一瘸一拐,干不了体力活。他只得赋闲在家,心灰意冷。一个人在家看电视之时,电视里播放了一位残疾人苦心创业的故事,那人干出的事业让他赞叹不已,他被那身残志坚的精神深深感动,决心自己也要干出一番事业来!那时候刚流行起“麻木车”,于是他就跑起了“麻木”。那时候“麻木车”都是敞开式的,天冷的时候乘客冻得只打哆嗦,杜志斌把整个车身用塑钢罩起来,他的车成了当时镇上第一辆全封闭式“麻木车”,新颖独特又防风避雨,乘客们都喜欢搭他的车子。后来镇上“麻木车”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难做,杜志斌想是时候转行了,之后他办过手套编制作坊、开过商店,但是都没有起色。

一次一个收废品的小贩到老杜的商店买烟,杜志斌跟小贩攀谈起收废品的事,他觉得自己家的位置不错,地方又不小,别人能做,自己也能做。就这么着,杜志斌开起了废品收购站,取名为“志斌废品回收站”。他和妻子四处张罗借来几千元做启动资金,天天抽空往别的收购站跑,拜师学艺,很快生意就进入了正规。杜志斌的收购站经常性的会给顾客免费派发手套、香皂之类的小物件,在年终的时候还会大张旗鼓的宴请众多老顾客,这是当时镇上其他收购站没干过的事情,这下他的收购站做出了名,生意越来越红火。外省来的采购公司货物需求量越大,他开始买车雇人主动去别的收购站进货,收购站规模初具。

杜志斌身残心不残,他不仅有坚强不屈的精神毅力,更有着远大的人生目标与志向,他誓要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杜志斌从一位熟识的河南老板那得知,回收的塑料瓶子可以用粉碎机粉碎,再用先进的设备熔化并制成颗粒,最后将颗粒拉丝做成衣服。这样他就觉得把塑料瓶子卖给采购单位太可惜了,自己虽然没能力买制颗粒做衣服的先进设备,但把瓶子粉碎再卖还是能办到的,至少提高了废瓶子的产品附加值。然而塑料种类繁多,不同类别的价钱差别很大,想要区分清楚真不容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杜志斌向那位河南朋友虚心请教,仅用些许时日,就学会了如何识别种类复杂的塑料制品。

杜志斌让妻子负责收购站,自己则又开始办起了企业“钟祥市胡集镇桥垱村再生塑料加工厂”。他一面让人加紧从镇上其他收购站以优惠价格采购塑料废品以保障原材料,一面租厂房、买机器、雇员工,并且亲自当老师手把手教工人们怎么认这些塑料,怎么进行分类,如何操作机器。经过反复培训,工厂终于走上正轨,看着一堆堆被粉碎后漂洗干净的塑料片,他觉得特别欣慰,它们真的是“再生”!老杜始终坚信自己做的是件好事--收集分类保护了环境,变废为宝创造了价值,提供岗位促进了就业。

凭借着自己的坚持不懈和努力奋斗,杜志斌有了自己的事业,但是他没有自己一人独自享乐,而是把目光投向了社会,投向了像他一样的残疾人群体。

杜志斌深知弱势群体的就业情况十分艰难,在他的工厂里的员工之中不乏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这样的弱势群体。有人调侃他,说他的工厂像是个福利院。而杜志斌每次都只是呵呵一笑,因为他知道这些人就像当年的他一样,也需要工作,而残疾人更要帮助残疾人,他要尽自己所能让他们得到关爱。他的公司与所有员工都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并为每位员工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新农合。为保障员工的利益,公司实施了保底工资制度,并且管吃管住,残疾员工都亲切地称这里为“残疾人之家”。他富裕了,但他一直没忘记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村村通”项目、汶川地震赈灾、村困难户帮扶行动,他都踊跃捐款捐物,他的事迹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如今的杜志斌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经历了苦难,深知人生不如意常八九,经历过苦难,才知幸福的珍贵,苦难是不可抗力,苦难可使人消沉沦落,也可使人厚积薄发,唯有顺应它,淡看它,才有机会在坎途中寻找绽放光芒的瞬间。

 

最美教师——方文忠

当多舛的命运无情地缚住他的一条腿,他没有沉沦;当大学的梦想化为泡影,他从未轻言放弃人生的追求。半个世纪,一根拐杖为他插上飞翔的翅膀,传道授业蜡作魂,桃李不言天下闻!

因为患小儿麻痹症留下身体残疾,钟祥市洋梓中学的方文忠靠一根拐杖行走了半个世纪。在乡村课堂从教33年,方文忠走到哪个学校,就把文学社办到哪个学校,他用一根拐杖为农村孩子撑起了放飞梦想的阶梯。

 演讲台上,他的学生刘小芳表现得乐观阳光,让人很难相信她曾经是让很多老师束手无策的“问题学生”。“我是来自八(二)班的刘小芳,虽然我语不惊人,貌不出众,但我却有一个平凡的梦想,我希望我可以用我的文学去感染每一个人,使我身边的人都能幸福快乐。以前,我基本就不做作业,老师上课我就在下面梳妆打扮,然后就玩自己的。”

方文忠并不是小芳班上的代课老师,得知小芳是孤儿后,他开始关注这个表现特殊的学生。在方老师的鼓励下,小芳不仅改掉了很多坏毛病,还找回了信心。

和小芳一样解开心结、重拾自信地还有残疾青年李涛。因为重度残疾,李涛曾经非常孤僻自卑,方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他自强不息。在李涛毕业之后,还一如既往地辅导他从事写作。如今,只有初中文凭的李涛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乡土作家。

因为行动不便,方老师平常很少出门,但为了方便家访,他买了这辆二手的电动三轮车作为代步工具。自从1992年接任北门湖文学社指导老师以来,方文忠的学生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作品超过800篇。就是在这样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中学里,方老师带领的北门湖文学社先后获得湖北省首届文学社评比一等奖、全国百佳优秀文学社金奖等众多荣誉。

方老师利用了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默默地来做,如果说没有一种敬业的精神,肯定是做不到的。

每到下课,同学们都会三五成群地来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在文化娱乐相对匮乏的农村,书籍对孩子们充满了吸引力。以前,学校的图书没有分类,查找困难。自从去年接手图书室后,方老师独自一人把两万多本图书仔仔细细地登记分类,查找图书一下子变得方便快捷。

暑假没有报酬,早上很早起来,天气凉快,就搞到十点钟,下午四点钟做到晚上七点钟,看书的内容,根据内容再归类。两万本书,一本至少看三遍。

在方文忠的眼里,除了身体残疾和没有读大学的遗憾,他的生活几乎是一帆风顺。1980年,由于当时的政策规定,方文忠没能参加为之奋斗多年的高考,就黯然回家。两个月后,在母校校长、老师的推荐下,18岁的方文忠重返校园,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从教33年,方文忠始终坚守着第一次站上讲台时的诺言。

“没有这些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就决心向我的老师们一样,好好地对待学生,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当时我上课的时候,我对学生是这样说的,我因为身体残疾不能上大学,我要把你们个个培养成为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