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终于学会独立行走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工程
发布时间:2012-05-17 来源:新洲区残联 阅读次数:【字体: 大 中 小】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人都一样,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的确,有的人一出生就注定着命运的坎坷,注定要经过崎岖的道路,才能获得幸福。
一位家住新洲区偏远的农村的孩子,因为妈妈长期患有甲亢,全家靠着爸爸打零工维持家庭生活。在妈妈刚怀孕时,全家人欣喜若狂,满心期待的迎接着小生命的到来。可就在宝宝六个多月的时候,妈妈有些出血的症状,医生告诉他们情况不太乐观,这无疑让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打击,但因为迫切的盼望着孩子的到来,他们决定保胎。新洲区的医院没有把握,他们就去了市内的医院,在医院里住了5天,妈妈还是羊水破了,迫不得已接受了医生立即手术的建议。由于胎龄不足7个月,孩子的各项发育不全,2009年1月18日妈妈生下了只有1.3公斤重的宝宝。一出生孩子就呼吸困难、青紫,并患有新生儿肺炎、黄疸等各种疾病,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抢救。经过医护人员精心的救治,孩子的生命体征总算稳定了。他在重症监护室的保温箱里一个多月时,多次出现了青紫、呼吸暂停等现象,可还是顽强的生存了下来。第二个月时,体重达到了2公斤,可巨额的医疗费用让爸爸和妈妈捉襟见肘,迫不得已给孩子办理了出院。出院前,他们在医生的建议下给孩子做了脑CT和心脏检查。结果显示孩子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对于这个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为了给孩子治病,夫妻俩开始四处向亲朋好友借钱,结果钱花光了,孩子还一点不见好转,因为长期的劳累奔波,妈妈甲亢的病情加重了,无奈下,只能停止了孩子的治疗。等到家里再凑上点钱,又开始给孩子治疗,如此辗转,孩子的病情时好时坏,爸爸和妈妈也被折磨得筋疲力尽了。2010年5月的一天,残联专干走访入户调查,得知他的情况,进行登记并宣传 “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活动,两人抱着巨大的希望来到了新洲区残联,办理了申请手续,在政府资金的帮助下,他们来到了武汉市按摩医院开始了治疗。
2010年6月,他们带着2岁多的孩子来到了武汉市按摩医院。当时孩子的情况不太乐观,除了先天性心脏病,还有四肢运动障碍、语言障碍,下颌关节发育不良导致咀嚼功能丧失等较严重的问题,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很差。由于当时病情较复杂,小儿科梁静主任召开了病案研讨会,针对孩子的情况,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将重点放在孩子四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上,其次要解决孩子的咀嚼问题。因为孩子四肢肌张力较低,辅助下站立行走时,髋关节外展,膝关节屈曲,行走时步态不稳定,迈步不规律。医生在治疗时重点提高了孩子的双下肢肌张力,PT训练以蹲、起、站为主,配合针灸帮助恢复小脑功能。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到了2011年春节前的一天,他终于学会了独立行走,恰巧在这天,心脏病复查结果也出来了,孩子的心脏病竟然奇迹般的自愈了。这些好消息,让孩子的父母喜极而泣。其父亲感动地说:我们将永远深怀感恩之心,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各级残联组织为我们“雪中送炭”,帮我们解决了实实在在的困难。
经过两年来的治疗,孩子在运动功能上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下颌关节发育不良需要及时治疗。因为这个问题,影响了孩子的咀嚼功能,孩子只能长期食用流质食物,导致孩子患上了慢性消化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治疗过程中孩子经常生病感冒、肺炎住院,也给运动功能的康复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及早解决这个问题,医生建议尽快手术。现在他在妈妈的精心照顾下准备接受下颌关节手术,希望孩子能早日康复,尽早恢复脑瘫的康复治疗,彻底摆脱疾病的痛苦,早日享受快乐的童年生活。
( 新洲区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