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弦月之美 >> 正文

天门市特校老师爱心点亮盲童心

发布时间:2012-03-02 来源: 阅读次数:【字体:

    2011年7月,天门市特校学生庞瑞轩用一支竹笛以一首美妙的《春到湘江》,获得湖北省第六届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一等奖,经过近一个月的集训后,他代表湖北省于十月参加了全国的残疾学生艺术汇演。这位盲生辉煌成绩的背后,是特校老师左达人花近六年时间义务辅导6名视障学生艰辛的付出。

    左达人老师十几年前从外单位调入特校后,师通过调查,选择了在当时仅有7名学生的视障班里开设笛子演奏班。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左老师发现这些孩子因为视障的影响,与外界交流又少,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都相对差一点,如果用正常的专业术语教学,学生肯定是听不懂,难以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左老师决定用最土的方法教学,让孩子们自己去感受音乐的魅力。在第一节课上,他先用录音机播放一些优美的笛子独奏乐曲,悠扬的笛声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接着左老师自己用笛子奏了一曲自己拿手的曲子,孩子们无法相信老师能吹出跟录音机播放一样好听的音乐来。老师告诉孩子们,想吹成这样也不难,只要努力学肯定就能吹出这样好听的音乐来。孩子们一下子被迷住了。
   

    最初的激情过后,练习总是枯燥乏味的。为了让孩子们有信心继续学下去,左老师想了很多好的办法。如在讲解口风时,他就用微笑的姿势,形象的将气流集中在嘴唇中间,然后告诉孩子们,口风训练好比宽马路上跑汽车,胸中的气好比宽马路,气流就是马路中的小汽车。在长音训练时左老师制定了一个比赛的规则,谁先能平稳的吹到30秒,就奖励丰盛的早餐一份,孩子们听到好消息就争先恐后,孜孜不倦的练习,最后鄢寒风和宠瑞轩两名学生一个星期就达到了标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让一样乐器达到专业水平,非一朝一夕练就。为了视障班孩子的成长,六年来左老师义务辅导他们,业余时间全花在孩子们身上。一招一式都是无数个日夜的积累,正常上学的时间,无论是大雪纷飞的严冬,还是烈日炎炎的酷暑,左老师都提前一小时到学校教几个学生吹笛。由于学校紧靠居民住宅区,八支笛子同时奏响时,会影响周围人的休息。放眼全校,只有学校北边县河边上有一个不打扰别人休息的空地,左老师就带着他的学生到那去练。县河边上的盲生小乐队成了特校的一道风景,一直延续至今。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乐器最怕间断。寒暑假的练习成了左老师的心病,放假后为了让为些孩子有地方练习,左老师向学校领导汇报后得到了学校大力支持,将学生安排在学生按摩培训室,上午学习笛子,下午学习按摩。学校安排他们的食宿,这样既解决了学生住舍和就餐问题,又提供了学习笛子演奏的时间和空间。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呀-------一曲悠扬的《洪湖水》由远而近飘散而来,这是经过左老师和他们几个音乐友人经过改良的结果。左老师发现,孩子们在吹奏颤音的时候,会出现虚音,不实、不够平稳的现象,通过自己实践发现只要是在吹奏颤音时都会有这种现象出现。通过与几位音乐友人探讨、研究,最终找到原因所在,原来 在吹奏颤音时都是用手指的第二个关节开始慢慢向外滑动,当滑到第一个关节和第二个关节交界的地方时,会出现短暂的空虚,吹出来的气流就会不平稳了,音乐僵硬,可直接改良为用手指的指腹慢慢向外滑动,将笛子向外微微滚动,这样吹奏出来的效果就完美、动听了,通过这一改变,大大提高了演奏效果。
   

    左老师说,他将继续秉承不计名利、不计回报的初衷,只要对得起学生,将用心教学,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孩子。这是一名人性光辉的传播者,他的爱心不仅点亮了特校盲童的心,也必将引导全社会更多的爱心人士,为残疾人点亮一盏盏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