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理论交流 >> 正文

关于新形势下残疾人精准就业的浅析

更新理念 协作创新 围绕精准就业夯实残疾人共享小康之路

发布时间:2016-05-04 来源:黄石市残联 阅读次数:【字体:

 

更新理念  协作创新   

围绕精准就业夯实残疾人共享小康之路

 

                 ———关于新形势下残疾人精准就业的浅析

 

杜国胜  陈中海

 

一、 残疾人就业背景

李克强总理在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二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批示中指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帮助每一个有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通过劳动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为认真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批示精神,更好的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农村残疾人和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扶贫开发力度,帮助每一个有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让残疾人、残疾人家庭实现就业增收。

二、残疾人就业现状

目前,黄石市已办理残疾人证53550人,其中就业年龄段31783人,已就业16663人,就业率达到52%。分开来看,肢体、听力、视力、言语残疾人已就业 15254人,占就业总数 92%。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人就业1409人,占就业总数  8%。尤其是智力、精神一、二级残疾人就业人数更少,就业率更低。说明智力、精神残疾人和多重残疾人就业压力很大,形式不容乐观。究其原因:

(一)残疾人自身未满足就业要求

1、从残疾人生理条件看,受自身残疾的影响和外界条件的制约,大都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技能,劳动形式单一,承受能力差,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致使劳动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多数残疾人只能从事简单粗糙的生产劳动,与岗位用人要求相差甚远,不具备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要求。

2、从残疾人就业心理看,受社会少数偏见,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攀比思想重,容易走入两头极端。大部分人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对就业存在恐惧感,尤其重度残疾人坐、等现象普遍,生活主要依靠政府兜底救济。而另有一少部分人理解片面,以身体不方便为由,要求政府出面替自己推荐工作轻松、待遇要好的岗位。这其中大多求职者第一意愿当门卫,甚至有的是非门卫不干。就业意识狭隘,导致反复求职,最后还是原地打转。

3、从残疾人结构类型看,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人就业难度大。智力残疾人由劳动能力比较差,很少有有合适的岗位。精神残疾人虽然可以通过药物控制住病情,但用人单位心存疑虑,一般不敢轻意安排他们上岗,怕万一病情复发,可能会对生产和人身安全造成重大影响,风险很大。多重残疾人,产生不了效益且不谈,反而用人单位需安排人员来照顾,重要的是后续还受康复治疗、工作适应、无障碍设施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任何一个支持环节的缺失或障碍,都会导致多重残疾人无法有效工作。所以用人单位宁愿交纳保障金,也不愿自找麻烦。

(二)社会还未构建完善的残疾人就业体系

1、社会认识有差距。有的单位认为残疾人形象不好、管理麻烦,是单位的负担;有的单位既不按国家政策安置残疾人就业,也不主动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有的单位对残疾人优惠政策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2、岗位资源受制约。在单位招录残疾职工中,用人单位没有针对残疾人自身特点开发适合的岗位,拿出的高薪酬岗位要么技术含量高,要么劳动强度大,要么录用条件苛刻,残疾人因自身限制大部分无法胜任;而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岗位,比如后勤服务工作中的门卫、食堂、保洁等,用人单位基本已外包。

3、薪酬待遇不匹配。从就业年审情况看,部分安残单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从帮助残疾人的角度出发,在给残疾职工定工资标准时打擦边球,一般是以当地的最低工资为起点,有的用人单位为了减少成本,甚至不帮残疾职工交纳五险一金,只给微薄的现金弥补保险补贴。

上述原因,直接导致了残疾人就业队伍对用人单位没有向心力,稳定性差、流动性大,部分残疾人对社会产生抵触情绪和敌视态度,进入就业失业再就业反复恶性循环状态。残疾人就业出现不均衡、不协调、不全面的局面。因此,我们要正视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以精准就业为导向,下大力气解决求职难、招聘难、留人难的问题。

三、残疾人就业思考及对策

残疾人保障兜底只能脱贫,不能奔小康,唯有推进就业指导的制度化、社会化建设,变输血为造血,才能激发潜能,盘活人才资源,实现共赢。

(一)精准匹配,首要整合就业信息资源不对称问题

在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残疾人就业市场的效益已经不再取决于单纯的举办招聘会,更不是摊位数量、参与的人员规模等,而是应将与人才信息储备、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使用效率紧密相连,向高质量服务的无形市场过渡,最终逐步实现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全面信息化。经多次考察调研,市残联就业中心现正联合市劳动局开发一套就业信息平台系统,积极利用网络和信息化技术,来拓展就业发展空间。

1、实现就业资源共享与整合。围绕全市用人单位相应岗位对残疾人的实际需要,整合各外来平台的数据信息,利用共享信息化平台能及时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将求职就业纳入常态化。采取网上和网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开展个性化服务。

2、提升就业信息优化与交流。就业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和使用,除信息来源广、修正用人信息快外,还能促进优化管理机制,进行分级分类,为类别不同、需求不同、区域不同的残疾人及时、准确提供就业信息参考,既减轻了就业工作人员的事务性劳动,又能满足不同残疾人群的具体需求。

3、加强就业服务自助与互动。残疾人可以通过平台的信息指导模块了解最新的就业动向,通过输入个人信息后,在就业信息平台上可以自动与用人单位进行匹配,这样能更好双向互动

同时,市残联就业中心通过网络可以适时了解残疾人报名情况,查阅录用结果,审核用人单位资质,精准掌握残疾人各种就业数据的查询统计等工作。 

(二)精准填空,重点解决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就业矛盾

从当前残疾人就业情况来看,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由于自身特殊情况,已成为残疾人就业的“夹心层”群体,属于求助的主流对象,是残疾人加快小康进程的一大难坎。为解决好这个群体的就业问题,必须认真做好三个结合:

1、政策与实务相结合。财税〔2015〕72号文,已正式将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就业纳入到就业人群中,并同时对1、2级重度残疾人安残按两人计算。我们要根据政策找好切入点,利用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第三方服务、就业基地开设辅助性(庇护性)工场或车间成立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岗位进行了一些有益地尝试。由于辅助性就业在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报酬和劳动协议签订等方面相对灵活,具有庇护性、福利性、集中性等特点,因此,大力发展辅助性就业,是一个补充短板的推手。

2、融合与借势相结合。部分残疾人进入辅助性就业机构后,通过轻度智力残疾人护理重度残疾人,从事简单工艺劳动等,从而获得劳动收入作为生活补贴。这样既能得到有效的劳动技能锻炼又能进行日间照料,还能拿到相应补贴。黄石市下陆区恒鑫金属表面处理厂,是一家残疾人福利企业,目前员工140名,安残41名,其中有8名智力残疾人在健全人和轻度残疾人的帮带下,已经从事了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现阶段,用人单位正在市残联就业中心的指导下,根据残疾人生理特点,专门拿出一条生产线,进行了重组优化,使流水线上的工艺更简单,操作更安全,极大的实现了便利化,同时,让残疾人能灵活运用时间,轻松掌握生产技术,从而达到辅助性就业质的提升,为下一步黄石市更高层次的辅助性就业起到示范作用。

3、服务与保障相结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搞好与残工委成员单位协调对接,完善适合本地区智力、精神和多重等重度残疾人就业相配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一是加强辅助性就业的工作指导、协调、服务和管理。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更多有需求的重度残疾人提供劳动项目。二是鼓励黄石市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重点在税收优惠、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造、安排残疾人就业所需职业康复设备购置、补贴辅助性就业机构运行费用等给予一系列政策扶持,并积极推行政府优先采购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产品。

(三)精准跟踪,努力搞好能力席位建设开发

残疾人培训不能大水漫堤、盲目进行,要有的放矢,搞好定向培训。特别对于重度残疾人要结合其生理特点、岗位环境和社会需求来“精准定位”。

1、就业培训要因材施教。在培训分类上,要将不同岗位、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残疾人区分开;在课程设置上,积极利用高校培训基地资源,加大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等参与式教学的比重;在教学指导上,大力推行残疾人骨干能手一线授课,让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就业培训要以考促学。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不仅要考核残疾人培训期间的学习情况,更要跟踪上岗后的工作情况,以“考”促学、以“考”促用。

3、就业培训要常态跟进。为确保“干得好、留得住”,要加强残疾职工能力席位建设,从岗前培训延伸到岗中培训,并实现常态化。在湖北新冶钢集团转型升级阶段,市残联计划请专家到一线生产工位上,为30多名残疾职工进行岗中技能培训,及时提高残疾人技能水平。这样,既保住了残疾职工在去产能大潮中不被淘汰,也保证了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残数量,实现了双赢。

(四)精准互动,配套做好宣传、沟通与保障。

当下,残疾人已从救济福利型进入到劳动福利型,我们要与时俱进,精准定位残疾人的社会价值,变过去献爱心的宣传到当前残疾人也是人力资源的理念。主动走近他们,真心搞好互动帮扶,全力保障合法劳动权益。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安残氛围。首要是残工委成员单位要提高认识,在安置残疾人工作上走在社会前列。黄石市统计局2015年公开带编招录残疾人首开全市先河,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目前,黄石市机关事业单位残疾人就业143名,其中在编88人,聘用55人,研究生以上学历4人、大专以上学历53,大部分均安置在大专院校和医院等事业单位,占93%。下一步,我们通过加大宣传关于促进黄石市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安残典型单位,来强化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意识。力争安残未达标的所有市直机关单位,在新招录的人员中安置一名残疾人。

2、加深心灵沟通,搞好心理辅导。积极搞好残疾人的职业心理诉求,努力化解了残疾人的心理包袱,2015年7月在残疾人就业基地虹光电子厂,聘请湖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夏婷婷,为34名残疾职工举办的“从心开始——活出全新的自己”专题心理辅导,有着很强的示范意义,使残疾职工普遍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3、加强执法检查,推进实名制录入。对外要依法加强残疾人劳动权益保障力度,采取年度检查、随机抽查、联合执法等方式加大残疾人就业年审监管范围。对内要完善残疾人实名制录入资料,利用社区网格化平台,搞好动态管理。精准识别,细化到就业范围,各项补贴金额,贫困残疾人提供的资料明细等,全部建档立卡,确保统计数据真实有效。

“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残疾人稳定就业已成为全市小康进程中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超前布局,精细于作,注重实效,特别是要把处于就业边缘化的残疾人,纳入到精准结对扶贫工作的大盘子中,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