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好政策提升残疾人的幸福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20 来源:黄冈市黄州区残联 阅读次数:【字体: 大 中 小】
今天是阴天,我乘坐黄州到黄州区火车站的专线车在黄州区路口镇下车后,一路快速步行到我会的“三万”驻点村――龙家丛林村。这是一个民风淳朴,氛围和谐,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太好的困难村。
走进4组,一座土砖结构的老房子座落在湾中,格外醒目,那是肢体残疾人王安秋的家。屋地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一下雨到处漏水,不能住人,处于危房状态。今年春节后,在兄弟姐妹及乡亲们的帮助下,建了80平米砖木结构的新房。目前,主体建筑已完成。站在新房内,王安秋向我描绘他的装修方案,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他说:我今天有这样的生活,得益于政府的好政策,党和政府处处为我们残疾人着想。
45岁的王安秋1.7米高,身材挺拔,精气神十足。1985年,17岁的他在路口砖瓦厂上班时,机器无情的吞噬的了他的右腿。从那以后,一根木拐形影不离的陪着他渡过春夏秋冬。生活的不幸没有击败刚强小伙,在挫折与困境中站起的王安秋自学驾驶载货三轮摩托车,跑起了货运,用勤劳的双手与命运抗衡。
2007年,为了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推动乡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工作,促进残疾人就业,区残联在每个乡镇(街道)、村(社区)配备了专职委员(联络员)。通过公开招聘,王安秋幸运的进入了残联组织,配合路口镇残联做好残疾人扶贫、就业、教育、康复、维权等方面的服务工作至今。他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真正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残联每月向他发放岗位补贴600余元,并为其买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2012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重要决定,在城区全面禁止载货三轮摩托车通行,解决城区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该政策含城区残疾人“货麻”。考虑到残疾人没有一技之长,自身存在功能缺失就业困难,政府唯独对残疾人开通了“绿色通道”,允许残疾人载货三轮摩托车在限定的时间、地点通行。使残疾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回来的路上,我思绪万千,党的惠残政策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如何将政策用好用活,为更多的残疾人办实事,解难事,不断提升残疾人的幸福指数,是每一位残疾人工作者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