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社区品牌推进残疾人文化建设
打造特色社区品牌推进残疾人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3-08-14 来源:襄阳市樊城区残联 阅读次数:【字体: 大 中 小】
樊城是襄阳市的商贸中心,版图面积近600平方公里,辖2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80万,是全省地级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之一。目前,全区有各类残疾人4.5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左右。
近年来,樊城区残联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湖北省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为纲领,以满足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为中心,创新载体,落实措施,积极推进社区残疾人文化活动,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突出特色、创建品牌”的残疾人文化发展之路。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已经成为展现樊城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我区先后荣获“全国创建和谐社区先进城区”、“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铁路社区先后被省残联和中残联命名为“湖北省特奥示范社区”、“全国特奥示范社区”;施营社区被中残联指定为“全国残疾人文化进社区试点单位”。
一、关爱支持是发展残疾人文化的基础
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工作作为樊城文化建设、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年工作重点和年初财政预算,在领导力量、工作安排、工作经费上给予倾斜和保障。同时,区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任组长,民政、财政、文化、教育、残联等相关部门及各镇(办)负责人为成员的樊城区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领导小组,对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工作进行指导,确保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工作顺利推进。二是志愿者队伍文化助残。我区成立了一支由机关干部、文体工作者、大学生等组成的80余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定期到社区进行走访慰问、辅导唱歌、舞蹈、琴棋书画,一起联欢搞活动。与残疾人结成文化帮扶对子,解决广大村、社区残疾人文化氛围淡薄、文化形式单调、文化设施滞后等实际问题,有力推动了残疾人文化活动的开展。三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发动社会各界和公共文化机构、文艺工作者开展“文化进社区”、 “文化扶贫”、“阳光关爱文化助残”等残疾人文化活动。在“阳光关爱”结对帮扶活动中,500多名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企业家与残疾人面对面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了解他们的生活及文化需求,切实解决实际困难。自“阳光关爱”帮扶活动开展以来,为贫困残疾人送去了价值160万余元的文娱体育用品。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40余名贫困残疾人捐赠文化助残专项资金23万余元;为130余名贫困残疾人解决文体需求等实际困难230余件次。
二、文艺活动是发展残疾人文化的载体
一是开展经常性的社区文艺活动,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能力。我区依托镇(办)、村(社区)文化站组建残疾人文化艺术团,组织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提升了残疾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高庄社区组织的庆“十一”演唱、象棋、书法等比赛,残疾朋友积极参与,与居民群众同台献艺、同台竞争,实现了辖区居民的大融合、大联欢;幸福小区、鹿角门、长虹路等社区建立了残疾人读书室和盲人有声读书室,订阅《中国残疾人》、《三月风》和盲人读物等专业书籍,经常组织读书看报活动,鼓舞了广大残疾人积极参与文艺活动的热情。二是充分发挥社区文化阵地作用,实现残疾人自我价值。我区利用社区这个文化阵地,组织有特长的残疾人开展文化沙龙、书画、摄影等活动,鼓励引导社区残疾人发挥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在“残疾人文化周”、重大节日和传统节日,各社区组织开展了“聋哑少儿乒乓球赛”、“关爱残疾孩子,发展特殊教育文艺汇演”、街道社区文化节等多项活动。樊城区先后组团参加了全市“喜迎十八大•唱响新襄阳”残疾人文艺比赛、襄阳市首届残疾人文化节,积极为广大残疾人创造参与社会文化的机会。三是积极组织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增强残疾人的自信。我们从全区有文体特长的残疾人当中,选拔20余名残疾人组成残疾人艺术团,深入各社区、福利院、企业开展巡回义务演出1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3000多人。通过残疾人朋友的自身经历,教育引导社区残疾人树立乐观进取、自强自立的精神,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社会舞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特色社区是发展残疾人文化的根本
一是着力打造 “阳光家园”社区。我区以适应社区残疾人需求服务为着眼点,打造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残疾人特色服务品牌社区、精品社区,全面提升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2011年9月,我们多方筹资100余万元,在旭东路社区建成樊城区“阳光家园”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设置娱疗区、工疗区、康复室、阅览室、心语室等多项服务功能,22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了电脑、液晶电视、音响等设备;30多平方米的图书阅览室存放着600多本图书;院外开辟了180多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场。清河口、中原、米公、屏襄门等街道和社区紧紧依托残疾人“阳光家园”这个平台,以适应残疾人需求服务为着眼点,积极组织辖区残疾人广泛参与“阳光家园”日常活动。中心9名教员传授文化和科普知识,讲授音乐知识,开设语言、舞蹈、小型手工、技能制作等相关课程,基本满足了残疾人的文化服务需求,成为当地残疾人生活的“一方乐土”。二是着力打造“特奥助残”社区。我区利用“特奥日”、“助残日”等重大节日,举办文艺汇演、积极组织参加全国特奥会等大型活动,广泛推广特奥运动。铁路社区大力普及特奥知识、特奥理念,在社区的引导和帮助下,智力残疾人袁冶8岁时开始乒乓球训练,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多次参加全国和亚太地区举办的特奥会,并荣获了多枚金牌,引起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襄阳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三是着力打造“文化主题”社区。我区充分整合社区文体活动资源,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残疾人宣传活动日,以“周周有文化活动,月月有文化主题”为主要内容,积极培植适合残疾人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充分展示残疾人的才华,满足残疾人参与社会及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红光社区举办的庆祝建党91周年文艺汇演;施营社区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优秀残疾人代表到井冈山缅怀革命先烈,成功举办了“红歌颂党 我声飞扬”歌咏大会。社区利用和谐施营报纸、网站、广播站加大残疾人文化进社区宣传力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水星台社区组建了残疾人腰鼓队、秧歌队等艺术团,深入农村、社会福利院为残疾人演出10场次,满足了广大贫困残疾人的文化需求,活跃了基层残疾人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残健融合,充分展示了我区残疾人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制度建设是发展残疾人文化的保证
一是建立完善文体活动设施保障机制。我们将残疾人文体设施纳入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社区康复、文化助残等活动紧密结合,指导社区建立残疾人娱乐室、康复室及室外健身广场等活动场所,配备了电脑、器乐、棋牌、图书等文体活动器材和资料。目前,全区76个社区全部建立了残疾人活动室、康复室和图书室等活动场所,存书数量达到4万余册。社区内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设置了坡道、扶手等设施,配备了轮椅等辅助器材,为残疾人进出活动提供了方便。二是建立完善特艺人才队伍保障机制。我们一方面借助镇(街道)文化服务站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采取与社区残疾人文艺表演队同台演出、相互借鉴、授课指导等形式,提高残疾人的艺术水平。另一方面依托襄阳市致远中学,投入资金10万余元,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残疾人文体人才训练基地,组织各类残疾人进行集中训练,培养了具有一定水平的文体人才。我区组团参加了襄阳市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湖北省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第五届全国特奥会等大型活动,我区残疾人马忠林的油画作品、李申星的广告设计分别参加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和全国残疾人技能比赛。残疾人杨金丽自编自演的舞蹈荣获襄阳市残疾人艺术汇演一等奖;在省残疾人文化节上,智障残疾人赵磊在全省残疾人红歌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我区残疾人运动员袁冶、彭亮在第五届全国特奥会上,取得一金三铜的好成绩;智力残疾人彭亮、熊俊军、袁冶等5名特奥健儿参加“国际特奥会东亚区武汉篮球融合赛”夺得团体赛金牌。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广泛挖掘培养残疾人文体人才,培养了一大批残疾人文体人才,长期活跃在社区文化舞台上,带动了广大残疾人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建立完善文体活动长效工作机制。结合残疾人文化的特点,我们制订了《樊城区贯彻落实湖北省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樊城区关于开展残疾人艺术节实施方案》,《社区残疾人文化活动制度》、《社区残疾人文体活动设施管理规定》等各类规章制度,做到社区残疾人活动有人抓,文化设施有人管,文艺演出活动不间断,促进了全区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