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残疾人社区康复保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强化残疾人社区康复保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2-05-24 来源:宜昌市残联 阅读次数:【字体: 大 中 小】
前不久,宜昌市残联联合市卫生局对城区两个主城区和一个兼有高新区与城区双重职能的开发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走访了6家社区康复机构和卫生医疗机构,现场观摩了残疾人参加康复情况,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听取40余名残疾人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初步掌握了城区社区康复工作的基本情况,摸清了康复器材在社区康复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状况。情况表明,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态势较好,但存在问题不少,不可忽视,“十二五”期间,应围绕构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基本框架,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力度,把提高社区康复工作水平负责更加突出的位置,让更多的残疾人能够就近就便接受良好的康复服务。
一、 基本情况
宜昌市城区有五个区,主城区西陵区、伍家岗区和兼有行政与高新区功能的猇亭区大体覆盖了城区的主要城镇人口。拥有人口73万人,其中残疾人3.8万人,占总人口的5.2%;办理第二代《残疾人证》9296人,办证率接近第二次抽样调查残疾人总数的25%。3个区共设有社区148个,配有残疾人康复器材35套,其中西陵区77个社区,有20个社区配备残疾人康复器材,覆盖率26%;伍家岗区49个社区有13个配备康复器材,覆盖率27%;猇亭区因实施集中成片住宅社区战略,22个社区中已建2个成片住宅区配备2套康复器材,覆盖率9%(其他新住宅区在建)。三个区35个社区康复室总面积2820平方米,平均每处80平方米,共有康复器材688件,平均每个点不足20件,投入资金175万元,平均每套5万元,主要由市残联配备。调研组实地走访了6个社区和三处街道卫生康复中心,所到之处都能看到有不少的残疾人在康复中心、康复站使用康复器材或接受康复训练,有残协康复员在一边做服务工作,也可看见有残疾人参加康复训练后的记载。无论是现场询问残疾人,还是召开座谈会听取残疾人或残疾人亲友意见建议,谈得较多的是认为社区康复十分必要,康复器材有作用但种类太少,康复的效果说不清楚。询问残协康复员他们只能作一些基本服务,对什么样的残疾应采取什么样的康复方式,为什么要这样做一般都说不清楚,更不用说有针对性地开展康复治疗与实施转介服务了。情况表明社区康复工作尚处于低水平运作阶段。
宜昌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起步较早,在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和创建全国、全省社区康复先进市区活动中,从市、区政府残工委、市、区残康办到市、区残联、卫生部门,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到社区康复点,“以创建促共识,以项目促设施,以公益岗促人员落实,以医务人员和残协康复员提供服务促进残疾人就近就便享受服务”,初步建立了一批社区残疾人康复场所。这些康复场所大体分为两类,一是由卫生医疗单位在医院康复科设立的康复项目,有的器材由医院购买,有的器材由市区两级残联机构配给。二是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提供不低于30平方米面积的场地,市、区残联提供5万元的康复器材。卫生医疗单位提供的康复项目由专业康复医生以中医为主,辅之器材理疗服务,对象主要是脊椎类、中风类、肢体劳损类病人;社区居委会实施的康复项目以残联辅具中心提供的器材为依托,主要适应对象为肢体残疾人手足训练、智障孩子协调功能训练和在社区享受日间照料服务的重度肢残人活动。服务人员为社区残协专职委员,他们普遍经过了普通康复知识的培训,但限于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知识缺乏,多数只能做些搀扶服务、导引服务和简单的咨询服务。显然要求他们指导残疾人进行个性化、针对性强的专业康复服务勉为其难。
根据《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发挥省市康复机构、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特教学校、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残疾人福利机构等的作用,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社会化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全面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提供功能技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和咨询等康复服务”要求,我市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存在的主要不足是:(一)社区康复点太少,康复场所覆盖面低于30%,与就近就便接受医疗服务相适应的15分钟“康复圈”建设有不小的差距。(二)已设立的康复点器材总量偏少,种类不全,发挥作用不够。同时又存在结构性矛盾,一般采取按资金量统一配给,有的器材不够用,磨损严重,有的闲置如新。(三)康复效果缺乏专业性评估。在社区康复场所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被问询康复效果时多数回答“还可以”,“做总比不做好”,“做了舒服一些”等。问及残协康复员一般只能对残疾人接受康复训练的次数、方式做一些描述,康复效果往往是“跟着感觉走”。(四)缺少专业人员辅导。并不是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专业医生不愿意到社区为残疾人康复作指导,卫生部门也开展了一些康复知识讲座、义务咨询与诊疗活动,但在医疗单位和社区康复点之间没有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的运作机制,更没有建立规范的网络体系。
二、对策与建议
市残联、市卫生局调研人员在广泛听取区领导、区残联、卫生部门负责人、社区工作人员、医务人员特别是残疾人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后,根据《湖北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和中、省残联“关于加强康复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商定了进一步加强社区康复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措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十二五”社区康复工作与我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相适应,与我市卫生医疗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相一致。基本思路是:以残疾人就近就便接受康复服务为宗旨,以最大限度发挥医疗卫生机构与专家资源优势为动力,以提高残疾人康复指导和评估为重点,以广泛布点和兼顾特殊需求相结合为发展方向,以专家指导下的专兼职康复队伍为基本力量,加快推进全市社区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
(二)构建网络模型,确保在医疗卫生部门和专业康复机构的指导下,促进残疾人15分钟“康复圈”形成。基本途径是:以现有社区残疾人康复点为基础,大体划分集中成片住宅区、分散居民区和物业管理小区三种类型,将每种类型的社区康复点纳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服务站常规服务范畴,由专业医疗康复人员定期培训社区康复点康复员,定期对残疾人进行康复知识讲座,定期现场指导残疾人康复,定期对残疾人康复实施评估,定期对需要转介的残疾人实施转介服务。疑难病症和重点对象的康复可以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乃至区域性综合医院实施。无论是在社区康复点还是到专业医疗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治疗都必须实施台账式管理,康复对象基础资料齐全,便于对残疾人康复效果评估,根据效果决定康复方式,提高康复器材的使用效率。
(三)先期开展试点,确保以科学有效的方式推进社区康复工作,实现分类指导。在两个主城区和一个高新区各选择1-2个试点,制定康复规划方案,确定主要康复对象,建立完备的康复档案,按康复对象需要配备康复器材,由市区两级卫生主管部门指定包括区域性综合医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内的纵向三级康复专业指导机构;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康复点横向实施对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并经常性开展对残协康复员的专业培训,对残疾人的康复指导。三级医疗康复机构的专业人员每个月至少到社区康复点指导一次,每两个月至少组织一次康复效果评估,试行三个月后由市区两级卫生、残联部门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推广。
(四)强化组织领导,确保社区康复工作扎实推进,提高水平。促进残疾人就近就便接受良好的康复服务是残疾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也是建设残疾人“两个体系”的重要内容,宜昌市卫生局和残联将实施社区康复试点工作列入今年康复重点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和工作督查制,纳入部门年度考核。同时将在政策、资金、人力资源培训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一、 基本情况
宜昌市城区有五个区,主城区西陵区、伍家岗区和兼有行政与高新区功能的猇亭区大体覆盖了城区的主要城镇人口。拥有人口73万人,其中残疾人3.8万人,占总人口的5.2%;办理第二代《残疾人证》9296人,办证率接近第二次抽样调查残疾人总数的25%。3个区共设有社区148个,配有残疾人康复器材35套,其中西陵区77个社区,有20个社区配备残疾人康复器材,覆盖率26%;伍家岗区49个社区有13个配备康复器材,覆盖率27%;猇亭区因实施集中成片住宅社区战略,22个社区中已建2个成片住宅区配备2套康复器材,覆盖率9%(其他新住宅区在建)。三个区35个社区康复室总面积2820平方米,平均每处80平方米,共有康复器材688件,平均每个点不足20件,投入资金175万元,平均每套5万元,主要由市残联配备。调研组实地走访了6个社区和三处街道卫生康复中心,所到之处都能看到有不少的残疾人在康复中心、康复站使用康复器材或接受康复训练,有残协康复员在一边做服务工作,也可看见有残疾人参加康复训练后的记载。无论是现场询问残疾人,还是召开座谈会听取残疾人或残疾人亲友意见建议,谈得较多的是认为社区康复十分必要,康复器材有作用但种类太少,康复的效果说不清楚。询问残协康复员他们只能作一些基本服务,对什么样的残疾应采取什么样的康复方式,为什么要这样做一般都说不清楚,更不用说有针对性地开展康复治疗与实施转介服务了。情况表明社区康复工作尚处于低水平运作阶段。
宜昌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起步较早,在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和创建全国、全省社区康复先进市区活动中,从市、区政府残工委、市、区残康办到市、区残联、卫生部门,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到社区康复点,“以创建促共识,以项目促设施,以公益岗促人员落实,以医务人员和残协康复员提供服务促进残疾人就近就便享受服务”,初步建立了一批社区残疾人康复场所。这些康复场所大体分为两类,一是由卫生医疗单位在医院康复科设立的康复项目,有的器材由医院购买,有的器材由市区两级残联机构配给。二是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提供不低于30平方米面积的场地,市、区残联提供5万元的康复器材。卫生医疗单位提供的康复项目由专业康复医生以中医为主,辅之器材理疗服务,对象主要是脊椎类、中风类、肢体劳损类病人;社区居委会实施的康复项目以残联辅具中心提供的器材为依托,主要适应对象为肢体残疾人手足训练、智障孩子协调功能训练和在社区享受日间照料服务的重度肢残人活动。服务人员为社区残协专职委员,他们普遍经过了普通康复知识的培训,但限于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知识缺乏,多数只能做些搀扶服务、导引服务和简单的咨询服务。显然要求他们指导残疾人进行个性化、针对性强的专业康复服务勉为其难。
根据《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发挥省市康复机构、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特教学校、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残疾人福利机构等的作用,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社会化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全面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提供功能技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和咨询等康复服务”要求,我市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存在的主要不足是:(一)社区康复点太少,康复场所覆盖面低于30%,与就近就便接受医疗服务相适应的15分钟“康复圈”建设有不小的差距。(二)已设立的康复点器材总量偏少,种类不全,发挥作用不够。同时又存在结构性矛盾,一般采取按资金量统一配给,有的器材不够用,磨损严重,有的闲置如新。(三)康复效果缺乏专业性评估。在社区康复场所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被问询康复效果时多数回答“还可以”,“做总比不做好”,“做了舒服一些”等。问及残协康复员一般只能对残疾人接受康复训练的次数、方式做一些描述,康复效果往往是“跟着感觉走”。(四)缺少专业人员辅导。并不是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专业医生不愿意到社区为残疾人康复作指导,卫生部门也开展了一些康复知识讲座、义务咨询与诊疗活动,但在医疗单位和社区康复点之间没有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的运作机制,更没有建立规范的网络体系。
二、对策与建议
市残联、市卫生局调研人员在广泛听取区领导、区残联、卫生部门负责人、社区工作人员、医务人员特别是残疾人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后,根据《湖北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和中、省残联“关于加强康复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商定了进一步加强社区康复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措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十二五”社区康复工作与我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相适应,与我市卫生医疗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相一致。基本思路是:以残疾人就近就便接受康复服务为宗旨,以最大限度发挥医疗卫生机构与专家资源优势为动力,以提高残疾人康复指导和评估为重点,以广泛布点和兼顾特殊需求相结合为发展方向,以专家指导下的专兼职康复队伍为基本力量,加快推进全市社区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
(二)构建网络模型,确保在医疗卫生部门和专业康复机构的指导下,促进残疾人15分钟“康复圈”形成。基本途径是:以现有社区残疾人康复点为基础,大体划分集中成片住宅区、分散居民区和物业管理小区三种类型,将每种类型的社区康复点纳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服务站常规服务范畴,由专业医疗康复人员定期培训社区康复点康复员,定期对残疾人进行康复知识讲座,定期现场指导残疾人康复,定期对残疾人康复实施评估,定期对需要转介的残疾人实施转介服务。疑难病症和重点对象的康复可以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乃至区域性综合医院实施。无论是在社区康复点还是到专业医疗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治疗都必须实施台账式管理,康复对象基础资料齐全,便于对残疾人康复效果评估,根据效果决定康复方式,提高康复器材的使用效率。
(三)先期开展试点,确保以科学有效的方式推进社区康复工作,实现分类指导。在两个主城区和一个高新区各选择1-2个试点,制定康复规划方案,确定主要康复对象,建立完备的康复档案,按康复对象需要配备康复器材,由市区两级卫生主管部门指定包括区域性综合医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内的纵向三级康复专业指导机构;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康复点横向实施对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并经常性开展对残协康复员的专业培训,对残疾人的康复指导。三级医疗康复机构的专业人员每个月至少到社区康复点指导一次,每两个月至少组织一次康复效果评估,试行三个月后由市区两级卫生、残联部门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推广。
(四)强化组织领导,确保社区康复工作扎实推进,提高水平。促进残疾人就近就便接受良好的康复服务是残疾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也是建设残疾人“两个体系”的重要内容,宜昌市卫生局和残联将实施社区康复试点工作列入今年康复重点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和工作督查制,纳入部门年度考核。同时将在政策、资金、人力资源培训方面予以重点支持。